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毛主席收到了从浙江省桐乡县寄来的两份信件。
来信人是岳飞的后人岳昌烈,他言辞恳切,希望主席能帮自己安排一份工作,以解决生计温饱问题。
看完两封信之后,毛主席感慨良多,思量一番后他提笔批复了五个字:“应酌予救济。”
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他的后人为何会窘迫到如此地步?
而一向铁面无私,最讨厌有人搞特殊的毛主席,又为何会答应他的请求?
岳飞后人
1890年,岳昌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濮院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代世孙。
他自幼聪颖好学,读书也刻苦认真,12岁时就在嘉兴府考取了秀才的功名。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到杭州求学,继续读书深造。
民国成立后,秀才的名头就没有半点用处了,可是岳昌烈不仅精通古文经典,还精通英、日两国的外语。
因此当时的他顺利进入了嘉兴的学校任教,也在一些大户人家的私塾里教书。
在封建牢笼里长大的岳昌烈,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晚清时保守派、顽固派文人的缩影。
然而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不能接受思想进步,不肯面对时代变迁的人,自然也会被时代抛弃。
作为追赶不上时代步伐的一员,岳昌烈既让人痛惜可怜,又让人觉得无奈可气。
不论走到哪里,他总带着封建时代的那股酸腐味,也始终改不掉自己一身的旧文人习气。
性格执拗、脾气古怪、恃才傲物、自命清高,因此走到哪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学校任教时,他目空一切,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看不上同僚,又看不惯校长,时常与学校的其他老师起冲突。
他人缘很差,不讨人喜欢,很难与他人相处,最终被辞退。
在岳昌烈被辞退之后,几乎没有其他学堂愿意聘用他。
由于失去了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岳昌烈在外面混不下去,便回到了家乡濮院镇。
可是家业传到他这里时,就已经破败了。
亲人接连去世,很快就只剩下岳昌烈一人,守着仅剩的一点祖产过日子。
他家道中落,又性情古怪,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因此年纪很大了仍然没有娶妻成家。
少年时代的岳昌烈,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只管专心苦读圣贤书,从没有为生计发过愁操过心。
可如今家中就只有他一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酸腐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显然是干不来重活的。
家中还留有些家当,做个小本买卖倒也是个不错的营生。
可是像他这种思想迂腐、刻板守旧的读书人,断然是不会去经商的,更没有做生意的头脑。
就这样,除了读书一无是处又不善营生的岳昌烈,整日除了四处闲逛消磨时光,就是像老学究一样钻营文字,舞文弄墨做学问。
变卖祖产,难维生计
岳昌烈家中原本是有几间房子,和一座小院的。
可是完全不懂得操持家务的岳昌烈,房子漏雨也不知该如何修理,就继续住着潮湿的屋子盖着发霉的被子,房倒屋塌也熟视无睹。
直到实在无处栖身了,就只能住在弄堂里。
没钱他就变卖家产,直到家里的古董字画甚至一些布料旧衣都被卖光了,家徒四壁,他也没找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后来实在没有饭吃了,他就上街乞讨要饭,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时间久了,镇上的人都叫他“呆秀才”。
酸腐文人、民国巨婴的故事,说起来可怜又可恨。
但在岳昌烈的身上,依然可见岳飞后人精忠爱国的精神,以及不媚权不媚俗的文人风骨。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为了更快实现其侵略野心,就在浙江开办了许多学校,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在文化上渗透中国下一代。
日本人开始在当地招募会讲英语或日语中国人,而精通中英日三国语言的岳昌烈,自然也成为了他们的“邀请”对象。
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里,许多文人虽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却也不会丢下自己的风度与骨气。
更何况作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爱国精神应当是刻在骨子里,凝在血液中的。
虽然当时已经一贫如洗的岳昌烈,的确很需要这份工作。
可是到日本人的学校里教书,给日本人工作,那就是汉奸行径。
岳昌烈深知这一点,他不想辱没了自己的姓氏,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
于是他断然拒绝,然后东躲西藏逃到了别处。
可是这样一路逃亡,让原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了。
岳昌烈又过了几年穷困潦倒的日子,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生活才总算安稳了下来。
岳昌烈打算再找一份老师的工作。
他自知除了读书一无是处,除了去学校里教书,也很难找到他可以胜任的工作。
可是当时的学校几乎都是公立学校,所有师资安排全在国民党政府的掌控之下。
也因此,那时学校里的腐败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没有人脉、不送礼,就不要想能进学校工作。
实际上,岳昌烈在嘉兴的学校里任教时,就曾发现学校里校长老师的腐败现象。
他是个刻板且讲原则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因此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校长多次找他谈话,他也始终坚持原则,最终也因此被学校开除了。
而到了如今,岳昌烈也依然保持着文人风骨,不谋私利,不媚强权。
上书中央,恳求救济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处都是焕然一新的面貌,社会风气也开始转变。
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很多领域都缺乏知识分子,教育领域也急需人才。
可是当时的学校,一般都会优先聘用思想先进的党员,还有从部队退役下来的教员。
然而岳昌烈既不是党员,又已是年过半百,快要退休的年纪了。
再加上他一说话就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书呆子,成日里疯疯癫癫的。
没能如愿找到工作,岳昌烈仍像从前一样过着穷苦的日子。
直到1951年,生机勃勃的新中国让他看到了希望。
岳昌烈不愿再忍受这样的生活,于是他以岳飞后人的身份,给中央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的窘境,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帮助,并附《和毛主席诗》三首。
中央收到了来信后,便将书信转至浙江嘉兴桐乡县,要求当地政府的同志亲自去了解情况,以便领导研究。
桐乡县人民政府秘书室的戴大铣秘书,很快就前往了濮院镇,找到了岳昌烈的家。
他仍然住在濮院镇大街21号的那条弄堂里,家徒四壁,除了一张用砖头垒的床外,一无所有。
戴秘书只能与岳昌烈到一家茶馆里细谈,了解了他的经历和如今的生活状况,以及他希望得到政府救济的愿望。
回到县里后,戴秘书就将岳昌烈的情况整理成了书面材料,向省委上报。
然而那时的中国刚结束战争不久,正处在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解决许多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因此,岳昌烈的请求就被暂时搁置,首次信访没有得到回复。
1952年3月,岳昌烈又一次上书毛主席,并步《长征》一诗的原韵,又和诗一首,来诉说自己的困境与请求。
诗中写道:“云衢空瞩辰星远,玉楮徒惭家世寒。果许江红河润及,斗金先惠与配颜。”
大概意思是说,如今家业落败,我自感惭愧,如能念及先祖岳飞的功绩,使我得到一些恩惠,将不胜感激。
毛主席收到信后,十分重视,他仔细阅读了两封信件和诗文,感慨良多。
思索一番后,便在信纸上用铅笔批复了几个字——“应酌予救济”。
伟人破例
实际上,毛主席最讨厌搞特殊化。不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家人,亦或是我党的领导干部,他都是这样要求的。
而如今,他同意对岳昌烈予以照顾和救济,并非是因一时怜悯破例,而是斟酌良久后的决定。
岳昌烈虽然有些迂腐,但也算是文采斐然,甚至还会几门外语。
他性情倔强古怪,可始终不弃文人风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肯卖国求荣给日本人工作。
他生在了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在封建时代下接受教育,学有所成后却遇到了新思想的冲击。以至于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只能在时代的夹缝中生存,连工作都找不到。
因此可以说,造成他如今窘境的并不全是他自己,也与时代的动荡变迁有关系。
所以对于像岳昌烈一样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以保证他们可以维持温饱。
除此之外,岳昌烈还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
抗金名将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毛主席在读书时就十分敬佩他。
毛主席不仅对岳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很是钦佩,也十分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和诗词作品。
1910年毛主席离家求学,临行前赋诗一首,以表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而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受到了岳飞墓联中“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启发。
据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观看京剧《岳母刺字》后,就教导众人:“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为民,抵抗外敌入侵,我们要向他学习。”
1952年,毛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特地前往岳飞的故乡汤阴参观岳飞庙。
在岳飞庙,县长向毛主席介绍自抗战以来,岳将军的后代没有一个人当过汉奸。
毛主席听后很是激动,叹道:“果然是满门忠烈!”
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西湖漫步,问随行的王芳,这西湖附近有多少坟墓?
这地方是风水宝地,王芳虽不清楚具体数字,但也知道这里的墓少不了。
毛主席听到后,便下令把这附近的墓都迁走,以保护西湖周边的良好环境。
但是岳飞墓得以保留。
毛主席还特意嘱咐王芳,等到清明节时,请他替自己到岳飞墓前献上花圈。
1975年,毛主席因为严重的白内障,一年多来已无法看清东西了。
当时,医生唐由之前往中南海,准备为82岁高龄的毛主席进行白内障手术。
张玉凤秘书和唐由之医生,搀扶着主席上手术台,他却突然问道:“你们准备了音乐吗?”
毛主席点名要求播放《满江红·写怀》这首曲子。
这是当时文化部组织了班子,专门为毛主席录制的。
出自岳飞之手的《满江红》,一直都是毛主席最钟爱,并常常吟诵的作品。
手术室里,回荡着岳飞《满江红》的慷慨豪壮旋律。
最终手术非常成功,尽管这是毛主席生平首次接受手术,但在音乐的陪伴下,他仿佛忘却了一切。
1952年,毛主席批复了岳昌烈求助的信件后,消息很快就转到了濮院镇政府。
政府的工作人员当即决定从社会互济款中拨款救济,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可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彻底解决岳昌烈生活上的困难,县政府联系到了省文史馆。
在得到了批准后,岳昌烈从1954年年初开始,就成为了省文史馆的一员。
岳昌烈只需待在家中,按照省文史馆的要求编写历史资料或回忆录,就可以领到工资。
文史馆每月给他提供35元的津贴,以及2元的粮食补贴。
这一安排使得岳昌烈解决了他的温饱和生活,帮助他度过了晚年。
参考资料
[1]穷秀才上书毛主席[J].戴大铣.嘉兴日报桐乡新闻.2015-08-31
[2]毛泽东为多读书和人捉迷藏 手术前点播《满江红》[J].蒲波.长沙晚报.2010-03-26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丢人
偉人敬英雄 ,助後人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