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王智涛被传贪腐,毛主席下令彻查,陈毅:我先找他谈谈

1952年,王智涛被传贪腐,毛主席下令彻查,陈毅:我先找他谈谈

00:00
13:40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2月,中央接到了一个重要消息。

有人检举上海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王智涛贪污受贿,据说,涉案金额高达千亿!

毛主席看到检举内容,非常震惊,当即决定对此案进行彻查。

但就在这个时候,陈毅得知消息,竟然亲自为王智涛担保,说他绝不可能贪污。

还愿意亲自去找王智涛谈话,帮他洗刷罪名。

那么,王智涛这件事情,究竟是真是假呢?

陈毅

报效祖国

这件事情事关重大,陈毅很快便亲自面见了王智涛。

陈毅告诉王智涛,已经有人检举他犯下了贪污的大罪。

一听这话,王智涛简直一头雾水,他赶紧对陈毅表明,自己从没有做过贪污受贿的事情。

虽然事情的脉络还不甚清晰,但对于王智涛的话,陈毅是完全相信的,他太了解这位老战友了。

王智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半生以来,行事从来都是光明磊落。

王智涛出生于贫农家庭,在1920年,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投身于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

在军队里,王智涛认识了一些共产主义者,深受鼓舞的他也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

王智涛

1925年,表现突出的王智涛,得到了前往苏联留学的机会。

他被送到了基辅红军大学,后来又转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王智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而且很愿意下苦功夫,所以他的学习成绩进步飞快,就连严苛的苏联教官也对他赞不绝口。

到了毕业的时候,教官便提出:王智涛可以多留几年,在军校担任训导员。

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毕竟,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回去干革命就是九死一生。

相比之下,苏联的环境安定,而且军校也保证能给王智涛提供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

可是,面对这么好的机会,王智涛却并没有动心。

因为,他千里迢迢来到苏联,为的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

就这样,王智涛拒绝了苏联的橄榄枝,回到了自己贫弱的祖国。

不久之后,王智涛来到了中央苏区工作,也就这样和陈毅认识了。

见面之后,王智涛聊起苏联军校学到的理论知识。

陈毅发现这个小伙子讲话很有条理,想法独特,对于军事是认真研究过的,不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便对王智涛刮目相看。

同时,陈毅内心很欣慰,知道中央苏区又多了个能人志士。

陈毅

不慕名利

后来由于工作调动,陈毅便和王智涛分开了。

直到建国之后,王智涛被任命为上海防空司令部的副司令,陈毅又当了上海市长,两人才又做起了同事。

这回两人交流的机会就更多了。

陈毅是会看人的,知道王智涛这个人正直亲和,谦逊朴素,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有一件事情让陈毅印象很深刻。

当时还是1950年,上海刚刚解放没多久,敌人贼心不死,想要利用空袭,在上海制造骚乱。

陈毅摸准了敌人的心理,所以安排王智涛等人务必要严防死守,不给敌人可乘之机,苏联军队也和我们协同防守。

那段日子,王智涛一直在防区日夜巡视,几乎没有合过眼。

敌人的飞机果然时时过来骚扰,因为我们早有准备,敌机找不到动手的机会。

为了彻底震慑敌人,陈毅指示王智涛,寻找良机将敌人的飞机击落。

过了几天,机会来了。

王智涛捕捉到一架在上海上空徘徊的敌机,这架飞机十分嚣张,将自己暴露无遗。

王智涛当机立断,指挥战士们开炮,几声炮响之后,只见天上的飞机尾部冒出黑烟,在天上无头苍蝇般挣扎了两下,便坠入地面。

战士们兴奋的发出一阵欢呼,王智涛立刻把这个好消息上报给了陈毅。

但是,看着王智涛报喜的电报,陈毅倒是陷入了纠结。

沉吟一会儿,陈毅给王智涛回了一封电报,内容是:“你们报告是你们的高炮射中的,巴基斯基报告是他的歼击机击中的。你马上搞清楚到底是谁击落的,我要上报军委。”

原来,由于当时是中苏双方协同保卫上海,所以苏联的战士也对敌机开了炮。

然而飞机到底是被谁的炮弹击落的呢?

当时的监测技术很落后,全靠一双眼睛判断,谁也不能确定谁打下了敌机。

要是中国方面击落的,王智涛要立一个大功。

但是王智涛看完陈毅的电报,立刻决定,按照苏联的意见,这飞机就算是苏联击落的。

不过,苏联方面也得知了消息,竟然和王智涛同时找了陈毅,要把功劳算在王智涛身上。

最后,双方决定把这个功劳算作大家一起的成果,终于皆大欢喜。

而后又出了一件事情,让陈毅愈发对王智涛刮目相看。

1950年8月,中苏双方依旧在协同作战,当时敌军兵分两路,袭扰上海。

我们本想按照上次的办法,将敌军击落。可事与愿违,当天天气不好,原定要起飞作战的苏联战斗机没有及时升空,就这样眼睁睁把敌军放跑了。

这件事情,苏联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王智涛特意交代,报告不能这么写。

不久之后,王智涛主动在军区大会上做了检讨,表示自己作为全局的指挥官,应当负最大的责任

旁人不清楚内情,陈毅可明白,王智涛本身不用做这个检讨。这样做,完全是他深明大义。

因为苏联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且苏联又是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外交关系,所以王智涛认为,不能让苏联人在快要撤离的时候,背上这个包袱,影响两国后续的关系。

至于个人的得失,王智涛却不大在意。

检讨之后,有不明真相的同志对王智涛的办事能力颇有微词,王智涛也没有多说一句。

正因为如此,陈毅相信,王智涛绝不可能贪污。

他这个人向来是把自己放在国家利益之后的,他如果真是那种贪污受贿的人,当初又怎么乐意一次次牺牲个人的利益呢?

身涉重案

只是,虽然陈毅相信王智涛,外界的压力却非常大。

因为,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反”运动,揪出了一大批贪污犯。这些犯人,过去也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者,如今日子好起来,反而起了享乐之心,把过去的志向忘了。

所以,全国人民对于这种国家蛀虫,是深恶痛绝,毛主席也反复强调要严查严打。

现在王智涛被人举报了,他身上就背了嫌疑,空军审查小组也担心放过了一个贪污犯,所以决心挖地三尺,找王智涛贪污的证据。

还有人提出,王智涛涉案金额太大,应该送到北京去隔离审查。

陈毅一听这话,心里很忧虑,到时候动静闹大了,万一弄出个“莫须有”呢?

只怕到时候查出来王智涛是清白的,也免不了流言纷纷,岂不是毁了一个好干部的名声?

正是顾虑这些,陈毅才力排众议,要自己先和王智涛谈话。

当着王智涛的面,陈毅告诉了王智涛对于他的检举内容:

“有人给空军写举报信,说你在接待苏联友人期间,组织了贪污集团,以挪用的接待经费为资本,通过在天津、大连、上海等地,倒卖人参、机器、大豆、貂皮等,两个月来盈利八千亿元,每个集团成员各分得几百亿元。”

王智涛听了,满脸茫然。因为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他只是一个空军副司令,哪来这么大的能量,调动这么一大批国家资产?

幸亏,王智涛手里还有当时的接待报告,从接待规格,宾客名单,到具体的物资明细,写的一清二楚。

所以王智涛对陈毅表示,自己有证据,也有证人,组织上如果调查,自己全力配合。

看到王智涛身正不怕影子斜,陈毅总算放心了。

他告诉王智涛,安心接受北京的调查,实话实说,不要有思想包袱。

而陈毅自己也积极联络上海方面的相关同事,为王智涛证明清白。

在多方的努力之下,王智涛很快得到通知:审查结束,他没有贪腐行为,可以安心回去工作了。

王智涛回去之后,赶紧对陈毅表示感谢。

但他还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他到底怎么卷进了这起贪污案?

陈毅则哭笑不得的告诉了王智涛来龙去脉。

原来,经过调查之后发现,王智涛这案子,完全是小人构陷。

真相大白

检举王智涛的人名叫赵景清,是东北航校的一个干部,这也是东北航校发现的第一个贪污犯。

调查组审问赵景清的时候,让他供出同伙。

毕竟,贪污腐败不是一个人能够干成的。

赵景清自从东窗事发,就魂不守舍,生怕自己被判了死刑,对于同伙,他也没敢隐瞒,很快就供出了一大批干部。

这可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虽然赵景清级别不高,但他牵涉的案子还真不少。

中央为了把案子查清楚,就把他的终审日期一直延后。

没想到,这反而给了赵景清灵感。

他问审讯人员,自己要是供出“大鱼”,能不能将功折罪呢?

审讯人员如实告诉他,作为污点证人,上级会根据他的立功表现,酌情给予减刑。

一听这话,赵景清来了精神,赶紧又把自己参与过的,甚至仅仅是听说过的涉案人员都咬了出来。

可是,供出的人虽然不少,这些人的“级别”却都太低,贪污的金额,和那些大贪污犯比起来,也并不是那么惊人。

这更让赵景清发愁了,因为当污点证人,是他当前脱罪的唯一渠道,可他上哪里去立一个有分量的功劳呢?

思来想去,赵景清决定铤而走险,污蔑几个高级干部,再把贪污金额说的夸张一些。

反正众口铄金,说不定稀里糊涂把一个人拉下水,他赵景清这功劳就算到手了。

因为他和王智涛都做着空军相关的工作,非常了解王智涛相关的信息。

他还知道,王智涛接待过几次苏联人。

这些零碎的信息,最后成为了赵景清污蔑王智涛的“证据”。

面对审讯人员,赵景清信口开河,说王智涛借着接待苏联人的机会,倒卖国家财务,大发横财,数额之大,令人震惊。

为了让人们相信自己,赵景清赌咒发誓,甚至暗示审讯人员,王智涛就是他这起贪污案的“上线”。

这件事情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上海的头号贪污案。

所以,地方不敢怠慢,赶紧把检举内容整理出来,送到了中央。

虽然赵景清的检举内容,仔细分析起来是有很多漏洞的。

但由于当时查出的大贪污犯层出不穷,大家对于贪污案已经有些宁可信其有了。

就这样,王智涛稀里糊涂当了“贪污犯”,险些让赵景清的阴谋得逞。

还好,关键时刻,陈毅对王智涛展现出了极大的信任,才没有让事态进一步的恶化。

事情结束之后,赵景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陈毅和王智涛之间则保持了终生的友谊。

参考资料:

中外书摘《王智涛与“三反运动”中的惊天大案》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王智涛》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