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唯一交汇之地,拥有“运河之源”、“居庸之要”、“太行之首”厚重的历史积淀,昌平区充分发挥“三带汇聚”优势,守文脉、促传承、兴业态、蓄动能,打造“居庸山月”“明文化论坛”“运河源 白浮韵”三大文化品牌。2023年初,在春节假期,全区34家重点旅游监测单位累计接待游客41.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58.04万元,两项指标均恢复至2019年旅游水平,文旅经济呈现“总体回暖、强势复苏”的可喜局面。截至2023年8月底,昌平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达124.26亿元。
一泓清泉流不尽,绵绵文脉润新城。“居庸山月”是昌平区长城文化的代表,通过对“居庸山月”品牌的持续打造,昌平区将以居庸关为代表的昌平文化符号推向更高层面,把昌平塑造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新城、文化新城。
一是练内功,深入挖掘文化遗产领域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昌平区着力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挖掘与创新,增强运营能力,持续推出文旅新产品、创新消费新场景,为文化旅游新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重点打造“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近年来,昌平区不断深入挖掘居庸关长城文化遗产,创新拓展其内涵,在居庸关长城持续举办“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并已连续三年被纳入北京长城文化节的重要文化活动项目,以此为依托,重点承办2023年北京长城文化节居庸关主会场活动——一场晚会、一场高水平文化沙龙以及多项主题活动,以长城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昌平区向全球观众展现跨越千年时光蜿蜒而来的巍巍长城。另一方面,推出“古韵长城”+“灯光夜景”。2022年昌平区首次开启了居庸关长城夜游活动,南北关城、云台及长城延线全部点亮,打造居庸“星夜关城”。同时,为丰富景区业态、提升游览体验,昌平区打造“旅游夜景”+餐饮、体育、非遗、演出……融合文创、体育、非遗等特色业态,提升服务品质,拓展服务内容。
二是借外力,顺势而为集聚创新合力。“行船趁顺风”,借力发展成为昌平区打造“居庸山月”的有力方式。一方面,重点活动借力造势。2023年北京长城文化节不仅举办了“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还举办了2023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时尚盛典;同时晚会现场也成为北京早期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发布现场;晚会现场也启动了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北京邮政昌平区分公司、中国万里长城中目前可对游客开放的九个关隘联合推出的活动“万里长城 九关联动”。另一方面,面向社会群策群力。2023年昌平区着重打造星夜关城古客栈项目,为做好升级改造古客栈,昌平区设置100万元征集活动奖金,面向全国征集改造设计方案。9月15日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旅融合平行论坛上,昌平区与北京天下凤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昌平区居庸关长城活化提升项目,以总投资7.5亿围绕交通梳理、文旅策划、建筑改造、景观提升、服务提升、周边开发六大方面开展居庸关长城活化开发。
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水源,享有“大运河的最上源”的美誉,“运河源 白浮韵”以文旅促消费,为产业增添新动能。2023年4月,大运河水源承载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首日全天接待各方游览者共计约1.2万人次;自4月1日至6月2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共接待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40余家媒体,共计推送新闻报道2258条,自4月8日开园至6月2日,累计接待游客量164800人次。高人气之下,运营主体北京昌平文旅集团的大运河事业部也不断创新,加强“运河源 白浮韵”文化品牌打造。
一是文旅+“体育”,文旅产业新风尚。昌平区开展“运河源 白浮韵”昌平运河文化主题活动,以灯组造型和小型演出为主,辅以夜游赏景、非遗产品展销、网红打卡、民俗再现等内容,展现白浮泉悠久历史和北京段运河源头文化内涵,并纳入2023年北京国际长走大会,以体育产业为引领,聚人气、提消费。2023年北京国际长走大会的线路设计与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有机结合,线路一的起点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公园龙泉禅寺广场,线路二的起点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北门,终点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公园龙泉禅寺广场,同时,在长走活动沿线共设置都龙王庙、白浮泉、昌平南环大桥、居庸关、银山塔林、十三陵6个打卡认证点。本次长走大会参与人群热情高涨,人次总计近2000人。
二是文旅+“研学”,文旅产业新顶流。一方面,依托大运河源头文化内涵,推出2023“探源昌平 筑梦未来”大运河研学品牌,产学研融合。今年8月开展第二期研学活动,带领参与研学活动的师生们参观游览了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九龙池等景观景点,并体验了探秘“白浮源”剧场书的手工制作过程。另一方面,作为运河源头文化的重要节点,面向有关单位开放调研参观。仅开业一个月,已接待了中国银保监会、通州北运河管理处、国家检察官学院、全国社保基金、北京建筑大学以及区内各单位调研参观活动近30余次。
明文化论坛是展示昌平区文化底蕴的重要平台及抓手,2023年明文化论坛围绕“明代美学”主题展开,深入挖掘明代美学文化,吸引更多文旅要素和全球“明粉”汇聚昌平,擦亮昌平明文化金名片。同时,着力加强产品供给,提升明文化沿线环境品质,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价值挖掘和开发,促进消费升级,拉动昌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多项常态化系列活动贯穿全年,使论坛主题得以持续诠释。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游客已不再满足于“看”,更青睐于“体验”。为了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明文化,整个2023明文化论坛10项系列活动贯穿2023全年,邀请广大市民沉浸式体验明文化。论坛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了面向大众、鼓励社会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新年祈福大典、明代甲胄巡游、《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复原展、明代服饰复原大秀等。
二是打造“文旅+骑行”新消费图景。今年3月,昌平区推出“明十三陵”骑行路线,自乐多港万达出发,途经昭陵、定陵、长陵等著名景区。9月,昌平区启动“爱上昌平·骑妙之旅”系列骑行活动,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昌平12条骑行线路,探访居庸关、七孔桥花海、水库大坝等沿线打卡地。昌平区用多条旅游线路串起区内各景点,创造出丰富的旅游场景,在场景中,游客们把自身体验和城市空间以及传统文化故事深深融为一体,借此形成多个网红打卡地——兴寿镇下苑村是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足不出村感受文艺范儿;人口密集的天通苑地区,一座地上4层、地下2层的艺术中心成为新文化地标,居民在家门口就看演出、逛展览;孩子们最喜欢的乐多港卡乐星球在今年首次开启夜场,灯光璀璨,美酒美食、音乐舞蹈精彩上演。
结语:近年来,昌平区文化产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昌平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为引领,加快整合文旅资源,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构建起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新格局,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布局共谋、资源共享、业态共融。随着三大文化品牌朋友圈的不断扩大,随着微度假休闲旅游方式的风靡,昌平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文旅产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内容来源:文化产业动态2023年第17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