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安宁疗护”,是如何守护生命最后一程的?

国外的“安宁疗护”,是如何守护生命最后一程的?

00:00
09:04

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的临终关怀。

它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安宁疗护在欧美国家开展较早,已成为社会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有13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安宁疗护机构,20个国家和地区把安宁疗护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

相比之下,我国的安宁疗护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相关方面的经验能为我们的不断进步提供参考。

本文作者 | 本报驻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特约记者 陈家村 潘秋辰 朱美朔 青木

本期编辑 | 张冕 杨萌

安宁疗护起源于英国,1967年西塞莉·桑德斯在伦敦创立了全球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托弗医院。

时至今日,这家医院仍在履行桑德斯提出的理念:“你很重要,因为你就是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都很重要。”

Dame Cicely Saunders西塞莉·桑德斯

当时,桑德斯面对一位每天被癌症病痛折磨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患者,感到十分难过。于是,她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痛苦,让其生命中的最后一程走得更舒坦、更有尊严。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桑德斯决定为癌症患者建立一个更像家的疗护场所。几年后,这位患者去世,将遗产都留给了桑德斯。这笔资金为桑德斯潜心研究安宁疗护提供了坚实支持,自此她便特别关心癌症患者。

1958~1965年,桑德斯与几位医生同事研究出许多能减轻癌症患者痛苦的新药。1963年,她开始筹备建立医院。1967年,圣克里斯托弗医院在伦敦近郊锡典罕落成。

坐落于伦敦郊区的圣克里斯托弗医院

经过多年努力,该医院已发展成为全球现代安宁疗护的典范。在圣克里斯托弗医院,医生会为患者设计整体服务方案,医疗团队合作,共同照顾癌症末期患者,并辅导家属度过哀恸时期。

1987年,临床关怀被英国卫生管理部门正式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专业,这一决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此后,有关临终关怀的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临终关怀医疗团队建设逐步完善,法律、保险、社会支付也渐成体系。

近30年来,多数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争相效仿,这些国家无不借鉴了桑德斯的模式,其宗旨就是“维护生命的尊严,提倡患者的权利”,在治疗上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一些没有意义的疗法,而要求医护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帮患者控制症状,并能在精神、心理上给予患者最大的护理和安慰,从而以安静的情绪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

美国是开展安宁疗护较早的国家,1963年耶鲁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沃德邀请西塞莉·桑德斯博士赴美教授安宁疗护知识。1974年,在康涅狄格州布兰福德镇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安宁疗护院。

1980年,安宁疗护院纳入美国国家医疗保险法案。20世纪90年代初,安宁疗护服务在学术医疗中心内发展起来,并得到大量慈善机构的支持,安宁疗护团队也在美国医院迅速建立起来。

1995年,安宁疗护学科正式成立。据统计,1996年美国因癌症死亡的患者中,43.4%接受了安宁疗护;到1999年,美国有43个州将安宁疗护纳入医疗援助计划。

目前,美国有相关机构及公司3650家,其中最大的一家是成立于1978年的VITAS,它是美国首批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医院之一。如今,已有10003名专业照护人员,在美国的14个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为18076名患者提供照护。

根据服务方式、地点和强度不同,美国将安宁疗护分为4个等级:

常规居家照护,由医护团队上门提供安宁疗护,2017年占全部服务数的98%;

连续居家照护,需要在患者家中处理短期危重症状,通常提供8~24小时服务,费用按小时计算;

入院暂息照护,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至多5天的照护服务,减轻非正式照护者的负担,即“喘息照护服务”;

常规住院治疗,指在患者疾病症状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入院使用设备进行短期治疗。

美国各州还根据地域特点制定了特色服务项目,比如伊利诺伊州为绝症儿童制定了社区安宁疗护计划,让受益儿童在舒适的居家环境中接受疼痛管理、对症治疗、心理支持、家庭咨询、喘息照料,以及丧亲服务,并结合音乐、游戏、艺术疗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生活中,记者也经常看到年迈的邻居在家进行安宁疗护,有的老人还被允许自己寻找相熟的照护人员上门服务,费用完全由政府的医疗援助来支付。

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日本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研究显示,70%以上的日本国民在人生最后阶段,只要病情稳定,都希望能在家中度过。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患者选择居家安宁疗护。

这种照护方式顺应了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和家人的陪伴下离世的愿望,也在客观上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

开展居家安宁疗护的前提是:生命终末期患者希望在家进行安宁疗护,医护会充分尊重其决定,患者可以随时改变决定,比如要求改去机构进行安宁疗护,或放弃安宁疗护转为积极治疗。

居家安宁疗护的场所不仅限于家,也可以是养护老人之家、介护老人保健机构。

居家安宁疗护有着强大的后勤保障,诊所、医院、保险药局、访问看护站、介护服务事业所等会密切协作,为患者及家属提供24小时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居家安宁疗护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可分为医疗和生活两部分。医疗服务主要由医师、牙科医师、护士、药剂师、营养师等医疗从业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则由介护福祉专员、介护福祉士等介护从业者,保健师等保健从业者,以及志愿者等负责。这些人员互相协作,以团队形式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服务。

日本居家安宁疗护最大的特点是,不仅会照顾好患者,还会将家属纳入照护的重要一环。当其出现心理波动时,会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就医检查意见,即便患者离世后,也会为家属提供有计划的安抚和照顾。

在瑞士,几乎所有大医院都设有临终关怀机构,并有专业的跨学科团队管理。为了帮助生命晚期患者免遭折磨,瑞士还提供安乐死服务。而且,瑞士是目前全球唯一允许协助外国公民实施安乐死的国家。

1942年起,瑞士在没有引起争议的情况下,批准协助安乐死。公投和调查一再显示,约80%的瑞士人支持这种自行决定死亡的选择。

在这种环境下,协助安乐死组织“解脱”于1982年成立,目前拥有超过15.5万名会员。“解脱”负责人伯恩哈德·萨特表示,该协会主要帮助拥有瑞士护照或居留权的人安乐死。会员每年需要缴纳45瑞士法郎,协会会提供全面建议和临终关怀服务。

国际上知名度更高的协助安乐死组织“尊严”和“生命周期”,则是重点帮助外国人来瑞士安乐死。“生命周期”负责人表示,协助瑞士和国外会员安乐死收费不同。瑞士会员安乐死费用为4500瑞士法郎,外国人则需要支付1万瑞士法郎。这主要是由于外国人在瑞士没有国家医疗保险,费用中还包括丧葬等。

如今,来瑞士安乐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最著名的要数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道尔,他于2018年5月10日通过安乐死安然离世。

不过,目前像大卫·古道尔这样未患绝症而来瑞士安乐死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新版《正确对待死去和死亡》规定:医生除了必须对例外情况做出合理解释外,还要至少与患者进行两次深入谈话,时间间隔至少为两周;准备安乐死的患者,必须拥有相关诊断和预测诊断书来证明病症。

“每一起安乐死病例还要接受警方、验尸官和检察官的调查。如果我们违反相关规定,将面临牢狱之灾。”萨特表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