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瘫”已经成为了一些学习舞蹈的孩子的噩梦。
11月1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中小学生舞蹈等体育艺术类校外培训安全提醒》,在近期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的背景下,提出“五不要”。
其中提到,“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过强柔韧训练”,强调“孩子身体发育过程有不同阶段,需科学练习;过早过强的柔韧性训练可能产生孩子器官发育不良、肌肉发育缺陷等问题”。
这无疑给部分深陷“鸡娃”焦虑,急于让孩子“能歌善舞”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到校外学习舞蹈的孩子越来越多,遭遇“下腰瘫”的风险也在增加。据新京报此前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教授郭晓东团队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2年,我国因下腰导致瘫痪的孩子超过1000人。
教育部等部门的提醒,对此作出了回应,无疑是及时且必要的。但这一提醒并不具有刚性约束,真正防范、减少“下腰瘫”,还要加强对艺术培训机构的监管。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使其意识到,不能不顾孩子实际情况,逼迫跟风学舞蹈,强行拔苗助长。
在“双减”背景下,不少家长转而让孩子进行各类非学科培训,认为给孩子报的培训班越多越好。但这不过是变相地把学科类培训的焦虑,转移到了非学科类培训中,除加剧焦虑与负担外,对孩子成长并无助益,反而暗藏隐患。
应该看到,选择艺术培训是比选择学科类培训更个性化的事情,不同的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差异很大,孩子自身的身体发育情况、身体素质也不同,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舞蹈,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下腰”。
但不少家长并不清楚这一点,甚至是出于攀比心理,并受培训机构“焦虑营销”影响,就贸然送孩子上舞蹈班,进行高难度训练。
这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而“下腰瘫”无疑是这种功利性培训的后果之一。
要减少、杜绝“下腰瘫”,必须摒弃拔苗助长的功利性培训思维。校外舞蹈培训机构,可以为有舞蹈兴趣、特长的孩子提供专业的舞蹈培训,但“舞蹈培训并不适合所有孩子”这一点,值得一再申明。
培训机构在对孩子进行舞蹈培训,特别是高强度训练时,必须进行专业评估。而家长也要把教育部这一提醒听进去,理性、科学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身体素质与能力,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校外培训项目,不必盲目跟风,更不能因此给孩子造成伤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