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开幕,34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在杭州与温州竞相上演。为秉承戏剧节评论与创作并重的理念,《中国戏剧》杂志公众号特开设“一剧一评”专栏,邀请戏剧评论家、戏剧从业者、大学教授和青年学者为每部剧目撰写剧评,为广大观众呈现更加全面而理性的视角。
大历史中看《鲁镇》
2023年立夏刚过,来自戏剧大省河南的曲剧《鲁镇》就在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该剧以深刻的思想性、深邃的思辨性、高超的艺术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首都人民奉献了一场丰盛的思想大宴,赢得了观众、同行和专家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是一部“值得被中国文学史、戏剧史记住的好戏”。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鲁镇》的成功当然是多种因素融汇合力的结果,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分析。在此,笔者着重从大历史的角度谈一谈对《鲁镇》思想及审美价值的粗浅理解。
一
若要看懂《鲁镇》,必先读懂鲁迅。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珠穆朗玛峰,作品地负海涵,博大精深,其创造性、深刻性、思辨性、前瞻性和包含其中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战斗精神,百年来罕有其匹。要读懂鲁迅,谈何容易。不要说一般的读者和观众,就是一众鲁学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能把鲁迅读懂读透,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体会的,也属凤毛麟角,遑论还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创新性阐释、创造性再现。
然而,在本不以思辨和思想见长的河南戏剧界,优秀编剧陈涌泉却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鲁迅、研究鲁迅,致力于鲁迅作品、鲁迅题材的戏剧化、时代化、大众化、青年化,从满头青丝到两鬓如霜,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殚精竭虑,先后推出了《阿Q梦》《阿Q与孔乙己》《风雨故园》,直到近期推出的《鲁镇》。
二
鲁镇多次出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但在现实中并无这个地方存在。作者直接用《鲁镇》作剧名,鲁镇就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病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在这样一个充满符号意义、象征意义的空间里展开故事,就有了很大的包容性和伸缩性,为鲁迅笔下不同时期的各色人物悉数登场提供了一个毫不违和的共时性空间,也为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审美认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拓展了鲁镇的精神疆域,丰富了鲁镇的人文内涵。
通过对鲁迅作品丰富内涵的深入挖掘和高度概括,作者提炼出一个鲜明主题:病态环境下,人人都是受害者。围绕这一鲜明主题,在鲁镇这一特定的“铁屋子”般的病态环境里,《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长明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不同时期作品里的人物,祥林嫂、狂人、鲁四老爷、孔乙己、阿Q、赵老太爷、假洋鬼子、华老栓、贺老六、九斤老太、鲁四太太、柳妈等先后登场,再加上作者创造的鲁定平这个革命者形象,共同演绎一场封建社会末期特有的腐朽没落、封闭僵化、自私麻木,甚至凶残吃人的人间悲剧,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把“国民劣根性”揭示得毫发毕现、鲜血淋漓,让人毛骨悚然、触目惊心。鲁迅曾说,所谓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镇》就是一部具有这种文化品格的悲剧。
这么多历时态的人物以共时态的形式出现在鲁镇这一特定的病态环境中,作者并非主次不分的简单罗列和迭加,而是紧紧围绕“病态环境下,人人都是受害者”这一鲜明主题,以祥林嫂和狂人为核心渐次展开,逻辑严谨,重点突出。作者长期致力于对人性、人类命运的思考,与鲁迅的作品天然亲近,容易共情共鸣,下足了精读、细思、慢悟的真功夫、苦功夫、笨功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既能够宏观把握鲁迅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又能够准确体会鲁迅精神的核心要义,对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理解深刻,把握到位,所以才能够胸有成竹,驾轻就熟,化繁为简,集约集成,以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赋予他们以新的意义,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作者不仅熟读鲁迅的小说,而且熟读他的杂文、散文、随笔等作品,充分萃取其思想精华。《鲁镇》深刻主题的提炼和人物的唱腔台词中,时常或隐或显地蕴含着这些思想精华。
三
祥林嫂与狂人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狂人发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的是理性的思辨精神、批判精神、唤醒意识,祥林嫂则是被“吃”的对象,代表的是无数命运悲惨的受害者。没有狂人的理性深刻,祥林嫂的个人悲剧就缺少普遍性和历史感;没有祥林嫂的悲惨演绎,狂人的思想就显得苍白,缺乏张力。
其实,寓批判于对比之中,寓反思于思辨之中,几乎体现在《鲁镇》所有的故事与人物之中——
“看”与被“看”。“看客文化”是愚昧麻木的必然产物,除清醒的狂人和革命者鲁定平外,《鲁镇》中的大多数人物几乎都在一直重复着“看”与被“看”的生活主题。祥林嫂在鲁镇被人抓走时,除了狂人都是看客;祥林嫂丧夫失子回到鲁镇,听她叙述悲惨故事的人们依旧是看客;祥林嫂除夕夜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他们仍然在“看”。同时,“看”人者往往也是被“看”者,如同卞之琳先生的《短章》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直在“看”祥林嫂的众人,正在被狂人当作吃人的帮凶“看”;狂人在“看”众人的“吃人”嘴脸时,又被众人当作疯子“看”;鲁定平因参加革命被杀,一直冷酷地“看”着祥林嫂被反复“吃”的鲁四老爷、鲁四太太,一样难逃“被看”的命运。其实,鲁镇就是一个由“看”与被“看”构成的病态世界。
“吃人”与被“吃”。封建礼教吃人不吐骨头、麻木不仁者直接间接地参与吃人而不自知的集体无意识就不用说了,单说被“吃”,祥林嫂当然最悲惨,狂人患上了迫害狂、恐惧症,吃了人血馒头的华小栓最终难逃一死,单四嫂子的宝儿早早夭折,孔乙己腿被打断,阿Q被杀头,革命党徐锡麟被砍首,鲁四老爷这个向来被视作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其钟爱的儿子鲁定平最后也因参加革命而被杀头。这些人虽然痛苦惨烈的程度有别,但被“吃”的本质则是相同的。
其他如狂与醒、新与旧、人与兽、人与鬼的对比思辨等,都对拓展深化作品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寄寓了作者思想与理想的狂人与鲁定平,可以看作是鲁镇“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两个人物,也有着强烈的正向对比呼应关系。狂人是思考者、觉醒者,呐喊者,鲁定平是革命者、行动者、拯救者,两者统一于旧世界的批判者、掘墓者。狂人是对鲁迅原有人物的丰富与提升,鲁定平则是作者全新的创造。全新创造并非异想天开的自编自造,而是遵循着鲁迅的思想逻辑内在生成。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从不满足于坐而论道,特别重视革命、行动、改造,“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其夫子自道,强调青年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呼唤“内心有理想的光”的革命家,赞美能够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路、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路的勇士和战士。鲁定平正是这样的勇士和战士,是鲁迅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理想人物,比狂人更加可贵。
四
当代中国正行进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途中,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在此时代背景下,鲁迅、《鲁镇》的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不仅没有过去、过时,而且十分重要、非常必要。
从认识论、本体论的宏观角度来看,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着各种各样交织迭加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面对着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急风暴雨乃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忧患意识、底线思维、问题导向、革命精神、斗争精神等,都需要我们高度自觉,高度清醒,朝亁夕惕,警钟长鸣,不断保持和加强。
从具体的现实社会生活层面来看,虽然我们已经整体上告别了鲁迅时代的病态社会,“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盛世中国远非百年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可比,但盛世中国里仍有封建文化的病态基因存在,有些甚至表现得还比较突出。比如,见死不救、见危不扶的现实“看客”与网络空间的“吃瓜”群众并存,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生活与精神的双重伤害,“社死”与被“社死”都有“吃人”与被“吃”的魑魅魍魉在。比如,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经常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跑马场的浑浑噩噩的跟风群氓,带路党、跪拜党、“高级黑”为代表的奴颜婢膝、崇洋媚外,不食人间烟火、不懂民间疾苦、一味粉饰太平的“低级红”,人妖颠倒、是非不分、以丑为美的价值紊乱,欺软怕硬、缩头乌龟的穿着各色马甲的变异阿Q,凡此种种,都昭示着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人的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也昭示着我们仍然需要鲁迅、需要《鲁镇》的警世醒世,忧虑忧患,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从文艺的社会功能来看,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能够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改的先导。毛泽东主席终身热爱鲁迅、推崇鲁迅,称赞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提出应该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强调“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文化问题的重要文章、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引用鲁迅。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着重指出,“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发挥这样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学习鲁迅、研究鲁迅、传承鲁迅,将鲁迅精神发扬光大。
早在1939年,毛泽东主席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瞻远瞩地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镇》正是沿着鲁迅的方向,寓创新于守正之中,寓创造于继承之中,寓建设于批判之中,寓挚爱于冷峻之中,成为戏剧舞台上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对传播普及鲁迅精神、发扬光大鲁迅精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