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今天我们将要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在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
一个渔民正在海边晒太阳,一位绅士走过来对他说:“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去捕鱼呢?”
渔夫问:“先生,捕鱼干什么呢?”
“捕鱼你就能挣很多钱啊?”渔夫接着问:“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
“挣钱你就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
“那么,买了大船又做什么呢?”
“这样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
“那又能怎么样呢?”“这样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
渔夫说:“先生,我现在正在这样做呢!”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拼命工作还是躺着晒太阳?
一般认为,在这场对话中,渔夫完胜绅士,因为他的人生境界看起来更加的高明。但是如果亚里士多德恰好在现场,他一定会先问渔夫,说到底,你究竟有没有经历过中间的这些过程呢?
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做,光在海边晒太阳,或者你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生活,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活得好,就必须积极地去从事和完善某种活动或实践,这不是一时一刻的兴之所至,而是一生一世持之以恒的事业,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一只燕子或一个好天气造不成春天,一天的或短时间的善也不能使一个人享得福祉。”
然后,亚里士多德还会同时问渔夫和绅士:你们真的认为在海边晒太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亚里士多德会接着告诉他们说,这只是你的主观欲望和偏好,你们认为的幸福不等于幸福本身,如果要想探讨何为幸福,就得进行严肃的哲学分析和思考。
First page of a 1566 edition of the Nicomachean Ethics in Greek and Latin
二、幸福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正是这样一本以幸福为核心主题的伦理学著作,后人甚至因此称它为幸福伦理学。当然,除了幸福,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善、德性、自制、公正、友爱等等主题,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丰富异常的伦理学世界。
1、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解答吗?
在正式开始探讨本书的主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听亚里士多德的警告:“不能期待一切理论都同样确定”。
打个比方,要求数学家只提出一个大概的说法,这是不符合数学的本性的,同样的,要求伦理学家或者修辞学家做出与数学一样严格的证明,这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在不同的学科里寻求不同的精确性。我觉得这个警告特别的重要,数学研究逻辑严密,有唯一的正确解,而伦理学的研究则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往今来,一直有人试图用数学或者科学作为模型去解决伦理问题,求得伦理问题的唯一正确解,但是问题在于,即使我们用科学的方式说明了伦理,也仍旧无助于我们理解生活和自我。
2、《尼各马可伦理学》讲了些什么?
好了,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开篇第一句话,亚里士多德就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关于善或者好,此前我们已经做过多次分析。为了帮助你们理解,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两个例句:
1,因为这个事物是好的,所以我想要它。
2,因为我想要它,所以这个事物是好的。
仔细体会这两个句子,你会发现例句2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把善好的标准奠立在人的主观欲望或者偏好上。
比方说,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蛋糕就不是好东西,虽然他很想吃蛋糕。由此可见,被欲求的不等于其自身就是有价值的。亚里士多德希望确立一个客观的善好标准,以此作为目标来牵引人们实现它。
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善有等级,最低级的善是“因它物之故而选择的”。比如你想要上新东方学英语,你就得有钱,在这里,金钱就是因它物之股而选择的善,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中间的善是“因它们自身之故而选择它们,同时也为幸福之故而选择它们”,比如荣誉,快乐和各种德性;如此逐级而上,追问到最后,我们会遭遇所谓的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亚里士多德说,关于最高善,人们会在名词上达成一致意见,称之为eudaimonia,通译“幸福”(happiness),最高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足,也就是“始终因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
幸福是人生在世的终极答案,如果有人继续问:“你为什么想要幸福?”我们会认为这个问题不知所云,因为追问到此已经结束。除非你是在问:“什么是幸福?幸福包括哪些内容?”亚里士多德承认,人们对此会有相当不同的意见。
比方说,普通人把幸福等同于快乐和财富这些明显可见的东西,他们认为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有些人把政治的生活等同于幸福的生活,他们追求荣誉,把荣誉等同于幸福。而哲学家则认为沉思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Aristotle with a bust of Homer" ——by Rembrandt
3、我们如何理解上述三种幸福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这三种幸福观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我们搞清楚人的功能是什么,我们也就明白幸福是什么了。
人的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与人的本质属性直接相关,你一定还记得“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答案。享乐的生活与“动物”更近,与“理性”较远,所以就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而沉思的生活因为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理性的功能,所以是人类所能获得的“至福”。
亚里士多德具体给出了六个理由来论证他的观点:
1,沉思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实现活动;
2,沉思最为持久;
3,最能带来最纯净的快乐;
4,最为自足;
5,自身即是目的;
6,含有最多的闲暇。
耐人寻味的是,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对“沉思的生活”推崇备至,另一方面又在反复暗示这是人类无法过上的生活。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比人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此时人甚至不是以人之为人的东西在生活,而是以人身上的神性在生活。
我猜想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人类虽然有理性,但毕竟还是动物,很难过上纯理性的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有可能接近这种神的生活。既然如此,我们普通人不如退而求其次,选择过政治的生活,这才是多数人最有可能过上的幸福生活。所以,亚里士多德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叫做“人是政治的动物”,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到《政治学》那一讲中再详细讨论。
4、最高善eudaimonia在中文里对应的意思是什么?
现在我想来重点谈一谈最高善eudaimonia的译法。
如何翻译eudaimonia,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而言有幸福(happiness),快乐(pleasure),繁荣(flourishing),福祉(well-being)以及成功(success)这些译名。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happiness,但是晚近三十年来,这个译名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比如约翰·库柏(John Cooper)认为英文里的happiness通常指称主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感,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立场是矛盾的,库柏认为更好的翻译应该是human flourishing(人类繁荣)。我自己也更加认同“繁荣”这个译名,因为它不仅可以和“功能论证”(ergon argument)直接挂钩,而且还与潜能与实现的理论紧密相关。
邓超和孙俪曾经主演过一部大热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我认为这个剧名最完美地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关于eudaimonia的理解:惟当人的潜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实现,人才拥有属于他的德性与eudaimonia——你可以称它为幸福,但实质就是从潜能到实现的绽放过程,也就是“繁荣”。
进一步的,我们会发现,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判断只是针对普遍的人而言,每一个个体还有属于他自己的天赋与潜能,所以按照潜能与实现的理论继续往下想,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惟当每个人都发现了属于他自己的天赋,完成了从潜能到实现的绽放过程,他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幸福的。至于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可能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课程延伸——清华大学 PK 蓝翔技校
在剩下来的时间里,我想跟大家说一些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前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潘石屹贴了两张图,一张图是清华大学校友高晓松的观点,他说:“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去谋求一个职业,否则我们清华和蓝翔技校还有什么区别呢?”
另一张图是蓝翔校长荣兰祥的反驳:“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
高晓松和荣兰祥说的都有道理,但是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潘石屹的点评最好,他说:“都对,都很重要。如果天赋是棵大树,让它参天伟岸;如果天赋是朵花,让它绽放;如果天赋是草,让它把世界染绿。”
最后,我想把好莱坞电影《本杰明·巴顿》(Benjamin button)结尾处的一句台词送给大家:
有些人在河边出生;
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
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有些人是艺术家;
有些人游泳;
有些人精通纽扣;
有些人知道莎士比亚而有些人是母亲;
也有些人能够跳舞。
那么,你到底是谁?你有没有努力地发现自己的天赋,并且积极地实现它,成为你之所是?还是说你一早就已经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躺在海边晒太阳了?这个问题要交给每一个人自己去回答。
我觉得最后太强调幸福的状态,而忽略了追求幸福的过程,难得追求幸福的过程不算幸福吗,如果努力也没能达到自我潜能的发现和实现,人就是无价值人生就是无意义的吗,如果把幸福当成目的,那什么是手段呢,那此时幸福还是至善意义上的幸福吗。写的有点乱,这两天看黑格尔卡进了重复循环的死胡同。
周濂 回复 @夏日午后gousa: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确是后果论的,这一点你看的很准
eudaimonia这个词,周老师能否尝试直接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而不是先译成英语再到中文?毕竟繁荣这个词感觉并非很贴合原意。
周濂 回复 @胖虎2020: 繁荣或者绽放肯定是符合希腊文原义的,但在中文里就不是很日常的表达。所以下一讲我会建议大家还是用幸福这个词,但在心里要明白这是繁荣的意思。
片头太难听了,能换下就好了
当今社会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弄清自己的天赋,我有点怀疑。一个人要有机会学习各类学科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比别人擅长之处。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个疑问:5、“天赋”这个词是不是不一定要是很大的东西,比如哲学家。而是很小的也算,比如某些人炒某些菜就特别好吃,其他人就不行。那么做得好算是天赋还是做到最top才算?或者是仅仅不与他人比较而言的,自己所能做的所有事里做的最好的?发觉仔细一深究,其实问题还蛮多的,不是单纯的想实现自己的潜能的人生就是幸福人生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其中很多概念的界定一想还蛮多
周濂 回复 @林戈iNgo: 我特意区分了天赋和天才,就是想说明每个人自有其天赋,引潘石屹的那句话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如果是草,那就染绿这个世界
继续:3、可以联系到新自然法学说Fennis等人的发挥,他们归纳了好几种“基本善”,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是平等的、客观的。也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发挥。也许他们的论证可以解决一部分在现代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前提之下,人的自由和自由带来的负面的东西如何克服的问题。 4、好像在Williams的运气论里,天赋属于“内在运气”,人生其实很艰难的,天赋的实现与否都受不可控因素支配。Rawls认为人只能按照计划尽可能活得好,就算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因为这样的人生虽然不是幸福的,却也是无悔的、值得过的。Williams认为每个人想做的事是和当下的欲求有关的,这种批评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无法保证不后悔。
周濂 回复 @林戈iNgo: 分析的很好,当代政治哲学包括菲尼斯、罗尔斯等人对于基本善的探讨我暂时不想引入讨论,等到了课程的最后阶段会处理,因为过早引入会让多数听友产生混乱,先让他们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念是最重要的。另外关于三种幸福生活的区分,亚里士多德肯定认为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因为它自足,本身便有价值,而且最符合人的理性,但是亚里士多德也充分照顾到了普通人的幸福观念,所以他不是完全否定前两种幸福生活。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最后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三重境界
当大部分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天赋的时候,又怎么能够体会到潜能得到实现的绽放过程,人生怎么能得到幸福?
周老师,本杰明巴顿里面的话可以打下来吗?复制下来?
年少的时候也喜欢思索人生,有一次听到ABBA的《Thank you for the music 》,就发自内心地领会到了老师今天讲的实现天赋乃人生使命,是最大幸福。到了如今的年岁,感觉更复杂了些。天赋是什么呢?往往就是别人做觉得很费劲,但是你做起来很轻松的事。可是得承认,人的禀赋不同,机会不同,有些人没天赋,有些人没机会,有些人没有发现天赋的机会,有些人天赋太多,有些人的天赋是“没用”的……天赋的发挥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但那是一种带有风险的投资,也意味着对其他机会的放弃……世上最幸福的人是那种天赋明显到让人几乎感到一种使命召唤的人,对平凡人来说,也许只有干一行爱一行了……
周濂 回复 @Spring1126: 这些思考都非常的好啊,可惜亚里士多德这一讲无法再展开来谈了,我们会到罗尔斯那一讲继续说,然后你就发现古代哲学和当代哲学之间的关联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