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前世今生:它并非重回,而是一直就存在着

供销社的前世今生:它并非重回,而是一直就存在着

00:00
05:47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多数时代产物要么隐入尘烟,要么化作经典成为几代人的永恒记忆。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独具时代特色的产物,“供销社”就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名词。在百货大楼和连锁超市鳞次栉比的现代社会中,供销社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记忆中的“老古董”。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的眼中只有超市和商场,根本不知道供销社这个产物。要想了解供销社究竟是离开还是回来?就应该先从它的前世今生谈起。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我国的“供销社”是一个舶来品。世界上第一家“工人合作社”,始建于1761年3月,诞生在苏格兰芬威克,作为“供销社”的雏形和鼻祖,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国,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时代产物。早在清末民初之时,这种以“合作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留学生带回中国。不过当时被翻译成“协作社”,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成立于1918年。不过直到1927年“合作社”才被大面积推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一种比较前卫的消费方式。当时的“合作社”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集生活、饮食、消费等需求于一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合作社”的诞生和时代需求紧密挂钩,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供应不足”等问题。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地创办的“供销社”,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至1922年7月。当时,为了解决安源路矿工人的基础生活需求,成立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消费合作社”。1928年第四次反“围剿”期间,鄂豫皖苏区物资供应极其匮乏,为了物资供应和稳定物价,在吴焕先的支持下创立了“供销合作社”。历经多年的变革和发展后,最终形成了分布在各地的供销社。其实,不同时代的“合作社”,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米面粮油、肉蛋鱼和蔬菜等基本生活物资,规模稍大一点的“合作社”,还会提供烟酒糖茶、布匹等快消品。但消费方式却和现在有很大区别,当时都是“凭票、证”购买。比如,老一辈口中经常念叨的粮票、肉票、布票等,都和“供销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物价、发展经济,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创立了“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管理全国的“供销社”。实际上很多人记忆中的“供销社”,全名叫“农村供销合作社”。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供销社,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农村地区物资供应,并作为一种稳定物价的经济手段,最终实现老百姓衣食无忧的整体愿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供销社”这个具有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经济产物,在经济困难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物资极度匮乏之时,实现了平均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不仅起到了稳定物价的作用,而且还避免了经济混乱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期间,供销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在那个经济发展滞后的时代,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不过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供销社这个时代产物,也必将会被时代列车落在身后。上世纪90年代,“凭票、证”购买物资的时代终于结束了。“统购统销政策”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供销社开始变得门可罗雀。2001年供销社时代宣告结束,那么供销社消失了吗?很显然它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马甲,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从国家层面来讲,从来都没有放弃供销社,如今很多省市都在大力建设和发展供销社经济模式。比如,湖北省就已经恢复、重建了一千多个供销社,这也让资本市场重新将目光锁定在供销社这块肥肉上。以2021年为参考,全国范围内的供销系统创造的总销售额,已经超过了6万亿元,而且还在继续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所以说供销社换个马甲就,我们就不认识你了吗?很显然供销社势必会卷土重来,并且以更加崭新的姿态,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