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 OP.13 “悲怆” 第二乐章 如歌的慢板(纯享版)

贝多芬《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 OP.13 “悲怆” 第二乐章 如歌的慢板(纯享版)

00:00
04:58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 op .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 Grande Sonata Pathetique "(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 op .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日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


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这个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与升华和对理想的执着与坚定。


《悲怆》 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算很难攻破,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曲目。


本曲为《悲怆》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 A 大调,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气氛,形式为三段体。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题,风格与第一乐章迥异。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进行之中也悄悄地从三声部变奏为了四声部(9小节),随后进入了第二段,(从第38小节开始)一种意兴阑珊之感也涌上心头,此段中大量出现的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三连音的伴奏,在第42小节时一度出现紧张感,但是一闪而过至51小节重新演奏第一段进入第三段,幅度也渐小,渐渐的恢复平静。本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中女孩在学校作钢琴独奏时演奏的就是"悲怆"的第二乐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守柔

    搬来我的小板凳

    储音 回复 @张守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