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索偿100.44亿元,这起“毒地案”的问号如何拉直?

评论丨索偿100.44亿元,这起“毒地案”的问号如何拉直?

00:00
05:44

当地居民是否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毒地”上的工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那些购买涉事地块商品房的普通民众,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买了17宗土地,14宗是“毒地”?日前,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土壤污染产生侵权纠纷,其下属子公司将苏钢集团、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苏州市苏城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告上法庭,并于近日收到了江苏高院的书面案件受理通知书。据报道,陆家嘴提出了约100.44亿元的赔偿诉求。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有网友感慨:“太匪夷所思了!”诚然,仅索偿100.44亿元这个细节,就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已建成居住的陆家嘴锦绣澜山小区。图据每日经济新闻

根据陆家嘴方面的陈述,此事件的大致情节是,几年前,其下属子公司斥巨资从苏钢集团手中竞得17宗地,在建成住宅、学校等之后,发现14宗是“毒地”,“14块土地存在污染,且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远超地块挂牌出让时所披露的污染情况”,陆家嘴由此认为,不排除苏钢集团、环境检测机构等存在涉嫌一系列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等可能。

真相如何,尚需调查。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对于陆家嘴来说,这是一块无法“下嘴”更无法“下咽”的地块。当初花了85.25亿元竞得的地块,会不会“烂”在手里?此事如何了结?公众需要知道答案。

目前,参照媒体公布的相关信息,基本上只是陆家嘴方面的“痛陈”,而另一方苏钢集团则未予以公开回应——有报道称,苏钢集团回避了记者采访。因此,很多细节都需要求证,基本情形也需要核实。

如果陆家嘴方面所言属实,那么就需要探讨的是,这14块土地在挂牌出让前,究竟是否合规?所谓的环保状况为何隐瞒?当时,陆家嘴与苏钢方面约定:“关于部分地块存在土壤污染事宜,根据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备案的相关调查评估报告,该等土壤环境治理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治理完成后将符合国家和地方性环境质量标准,可根据现有规划文件的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显然,这种约定是具备法律效力的。而时隔多年,涉事地块却被指“土壤中苯并芘、萘严重超标,不符合用地标准”,这背后究竟有何猫腻?

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苏州市苏城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陆家嘴告上法庭,并不让人奇怪。原因很简单,当时出具《江苏苏钢集团有限公司老区焦化区域场地污染初步调查报告》的第三方机构正是这两家机构。一定程度上说,这两家机构为苏钢集团“站台”,为涉事地块“背书”,现在出了问题,自然难脱干系。

更蹊跷的是,《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中明确列出,根据两家涉事机构出具的相关报告,苏钢老区土壤和地下水基本未受到污染,可进行再开发利用。而记者从某平台查询发现,相关资料显示,个别点位总氰化物出现超标情况,“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的主要有苯和萘”“其中苯的污染较为严重”,污染面积也与挂牌交易信息中的数据不符。原始数据与公开数据大相径庭,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个个问号都需要拉直,一个个疑点都需要查清,因为这不仅涉及双方利益,也涉及公共利益,以及涉及相关机构的公信力。

另据《法治日报》报道,苏州高新区政府相关人士受访时表示,“该土地污染实际上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本质上还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引起的连锁商业纠纷导致,政府会积极应对此次诉讼。”此说是否属实,也需观察。确有媒体披露,彼时,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谷,土地价格接连上涨、各城市“地王”频出。而这几年,楼市状况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猜想的归猜想,法律的归法律。如今,此案已由江苏高院立案受理,并由环资庭组成合议庭,将依法公开开庭审理。法律的事交给法院处理,用法律来呈现真相、抵达事实,值得期待。

还值得提及的是,如果涉事地块确实存在污染,那么当地居民是否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毒地”上施工的工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那些购买涉事地块商品房的普通民众,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诸如此类的问号也需拉直。“神仙”打架,莫让百姓受伤。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