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科幻路 引路人原来是硬核大佬鲁迅先生

百年中国科幻路 引路人原来是硬核大佬鲁迅先生

00:00
05:17

不久前,雨果奖在成都揭晓,中国科幻作家海漄获得了“最佳短中篇小说”,再度在国内掀起了科幻热,海漄的作品《时空画师》一下子登上了实时畅销的榜单。与此同时,同获雨果奖的其他海外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国内读者的关注,中文译本已上了国内读者的书桌案头。

科幻题材似乎在国内从来没有这么“热”过,以海漄等为代表的新生代科幻作者们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给读者们呈现出奇妙的科幻图卷,而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硬核科幻作家则插上科技的翅膀,将未来宇宙的宏大图景浓缩在了文字当中。

以科幻文学为基底,更多的衍生艺术形式也是叫人欲罢不能,且不说叫座又叫好的《三体》剧集了,就在11月6日,小说《三体》的衍生动画《我的三体》的衍生IP游戏《我的三体:2077》也宣布即将上线,《建发·三体沉浸式艺术展》也将在12月2日成都开展,科幻文学力量令人目眩神迷。120年前第一批看到科幻小说的读者们可能未曾想过,这种充满了奇异想象的文学能发展得如此蓬勃。

中国科幻文学拓荒人

205年前,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出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相较于世界科幻文学发展进程,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不过百年,百年中国科幻路,谁是科幻文学引路人?他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鲁迅先生。

19世纪末晚清时期,一部分进步文人追求民族复兴,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科幻文学领域,认为可以通过科学启发民智,在科幻文学进入中国文学视野的路上,鲁迅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开始的。1902年,21岁的鲁迅公费赴日留学,在东京他阅读到了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少年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日本的凡尔纳小说基本都是法文翻译日文或者英文翻译日文的,狂热读者鲁迅当然不能满足,开始了自己动手翻译小说,他选择了其中凡尔纳的两部小说,命名为《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并在1903年出版了中译本,这两本书现在的正式译名是《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旅行记》,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两部科幻小说。

青年鲁迅或许是在无意中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事业的拓荒人,接下来的两年中,鲁迅又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造人术》,《北极探险记》今已不可考,《造人术》作者则是供职于美国纽约《国际人》杂志社的科幻作家路易斯·斯特朗。

不过,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李广益在其研究论文《幻兴中华:论鲁迅留日时期之科幻小说翻译》中指出,青年鲁迅在翻译小说时是有点“放荡不羁”的,在《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书中,出现了一些翻译错误,另一方面,鲁迅还在“二创”,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自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与原作出入甚大。但李广益认为,尽管如此,鲁迅的《月界旅行》“行文流畅生动,激情奔放而又不失优美,使译作具有相当好的可读性,至今读来仍觉意兴盎然。”

理工男鲁迅和他的科幻梦

鲁迅是个理工男,学生时代先学的采矿,又去学了医,还教授过生物、化学和地理,“侏罗纪”“地质”等学术词汇还是鲁迅最早发明使用的。从他翻译的作品来看,鲁迅很喜欢硬核科幻文学,对于充满了奇异科技的科幻文学作品非常有兴趣。

在《月界旅行》中,鲁迅自己写了一篇《辨言》,算是译作的前言,这篇文章中鲁迅阐述了自己对于“科学小说”的认识,这篇文章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晚清时期相对完整的一篇对科幻理论的讨论,鲁迅提出了科学固然为征服自然之利器,但自然并不是可以轻易降服的观点,他之所以提倡科幻文学,意在普及科学,这或许是受到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对科幻小说寄予启发民智的希望。在这篇《辨言》里,鲁迅还畅想了未来:“殖民星球,旅行月界,虽贩夫稚子,必然夷然视之,习不以为诧。”

科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过去科幻小说里的那些神奇科技现在已经慢慢变成了现实,比如在科幻小说、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主人公非常炫酷的操作空中影像的场景,在今天已经可以通过全息投影实现,《哈利·波特》里的隐形斗篷也已被研发出来,10月28日晚的“bilibili 超级科学晚”,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带来的超级隐身材料就让观众们连连惊呼,人被遮挡了但是人身后的舞台清晰可见,未来或许隐形斗篷会成为衣柜中的一件日用品。

回到当下,若是鲁迅能看到今天我们的宇航技术和对地外宇宙探索的成就,能看到《流浪地球》《三体》等优秀的科幻作品,或许他也会想要点个“想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