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为什么还要当记者?

评论丨为什么还要当记者?

00:00
04:22

走进现场、记录真实、观察变化、发出声音——这是记者最简单的追求,也是最深刻的意义

今天,第24个记者节,一边工作,一边庆祝,在繁忙和兴奋中坚守。

庆祝什么?坚守什么?答案或许会在年复一年的习惯中模糊,但回到原点,一切会更明晰。

记者节是个年轻的节日,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在新千年才诞生。那是2000年11月8日——这一天,全国新闻界代表七百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记者敬一丹说:“我们幸运地赶上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记者节,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节日,也提醒我们,要负责任,要如履薄冰,不辱使命。”简短的话语,传递欣喜,还有担当。

或者再往前寻找,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这也是中国记协的前身。战火纷飞中,在周恩来的倡导和支持下,范长江等15名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记者节的确立,让为正义的事业呼吁、为时代的前行呐喊,成为记者这个职业最大的鞭策和驱动。

走过二十余载春秋,记者行当正值青春,却也已几经蝶变,行业危机、转型难题,三不五时总要面对一次。

记者这个职业变得更容易了。过去,受技术、行业所限,媒体是大众的,记者是小众的;后来,媒体发达、技术更新,新兴媒体兴起,“小编”四处涌现。社交媒体时代,大家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如今ChatGPT问世、AI技术勃发,记者甚至不需要是一个“人”。

记者这个职业也变得更不容易了。新一轮的巴以冲突中,有统计称已有48名记者身亡。在过去11年为国际媒体担当加沙地带“耳朵和眼睛”的记者萨拉杰说,自己的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仍想“努力坚持报道”。在信息战、认知战的背景下,“新闻报道是消除虚假信息的良药”。

今年夏天,“新闻专业”因考研名师张雪峰频登热搜,一时之间,“新闻专业是天坑”等说法变得流行。从流量的角度来看,或许我们该开心,因为新闻终于成了“显学”,只是这个“显”又不是带有褒义的 “显”,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众矢之的,引发业界、学界大讨论。

跳脱争议、站在更深远的时空来看,张雪峰反对的,何尝又不是他成功的。前几天,一位朋友写稿时提到:曾经有一个说法,粉丝超过1000等于一个布告栏,粉丝超过1万等于一本杂志,粉丝超过10万等于一份都市报,粉丝超过100万等于一份全国性报纸。按此审视,拥有千万粉丝的张雪峰,何尝不是一个有号召力的“记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追求的价值,记者就是追求时代价值的人。我们关注网络世界的每一行代码,也关注在现实生活的每一粒尘埃;我们在热搜榜、10W+隐藏的缝隙里搜寻微光,在山巅或水底观察变化。我的一位同事去年爬上了4500米高山,和一群挖虫草的人同吃同住同行,在亲临之近与观察之远中,体察生态、产业、教育带给每个个体的真实变化。如他所言,记者这个职业,使我们能发现高楼之下、繁荣背后,还有更多人需要关心;使我们能发现乡落村庄正在改变,还有更多人需要我们记录。

让职业超越职业,让专业超越专业。不在流量中迷失,不在C位里上头,走进现场、记录真实、观察变化、发出声音——这是记者最简单的追求,也是最深刻的意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