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朝阳专刊来了
你了解和不了解的朝阳
都在这里↓↓↓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近日推出了朝阳专刊,从这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相关内容,系列内容共十篇,每篇都将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朝阳,期待一下吧。
卷首语
从北京的长安街中心向东行驶,大约十多分钟,眼前就会出现一片高大繁茂的“建筑森林”。诸多现代建筑在这里紧密相邻、竞逐而上,用一个高密度的立体空间结构勾画出北京的天际线——这里是CBD,即使对它不够了解的观察者,也能够读懂它带给北京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意象”。
“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主观感知,对于北京这座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能够令人感知大都市的场所与场景有很多,比如国际性体育赛事场馆、顶级商业消费场所、夜生活热点地区……而大多数这样的场景,都出现在同一区域——朝阳区。
朝阳区的这个特点,与其所在的地理区位有关。
一个新空间的诞生
北京城所在的位置是一片小平原,被西、北、东北三个方向的重山所环抱,向南部和东南敞开,小平原从而连接起阔大的华北平原,成为华北平原最北端的一角。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斯在1907 年的著作中,形容这片半封闭的小平原为“北京湾”,这是一个很形象的名称。
环抱北京湾的山脉,北为燕山山脉,西为太行山脉,其中的燕山山脉坐落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大致分界线上,成为华北平原最北端的物理屏障,这也决定了北京湾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南北和平时期,这里是文明交流前线;冲突时期,这里是防御重镇。因此,从西周开始,北京湾地区就一直为中原王朝所重视,封国封城不断,不过直到辽金时期,这里才先后出现政治中心,即辽南京和金中都。时间不长,元人很快取代了金人,在北京湾的中心建立了一个宏伟都城: 元大都。
元大都是人类建城史上的伟大作品,其格局被明清北京城大致沿用下来,为我们今天所见。以今日的北京城做比,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范围大致在东西二环之间,位于现代都市的核心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行政区划几经调整,在1958年,北京小平原以及相邻的山地大部分被纳入北京的范围。
古城的东侧偏南,有一个面向东的城门,门外原是开阔平原。这个门在元代叫齐化门,明代改名为朝阳门。1958年,北京做行政区划调整的时候,朝阳门外这片平畴沃野就成为北京的一个区,取名为朝阳区。朝阳区不但包含了朝阳门外的广大区域,而且延展开来,将古城外的东部、东北部、甚至东南角的大范围土地纳入怀中,呈一个胖胖的“7”字形包裹住大半古城。
在这次规划中,以古城为中心,距离古城最近的八个区成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人称“城八区”。在城八区中,朝阳区的面积最大。
朝阳区的面积有多大呢?如今北京的二环路以内是原本的老城区,面积大约为62平方公里,而朝阳区的面积为470.8平方公里——朝阳区大约有7.6个老城区那么大。
朝阳区拥有北京小平原上距离核心区最近、最平阔的一片土地。
这个空间给了朝阳区足量的优势:平原地形没有显著的障碍,容易规划城市节点、发展交通网络; 紧邻核心区,容易承接城市拓展出的新功能;面积大,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包容的可能性大。
两条轴线的延伸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容器,它既是物质实体,也是人在其中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持续成长的系统,具有十足的复杂性,它在物质实体与人流、物流、信息流之外,还用各种形式容纳与释放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表达。
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用新时代的建筑语言表达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故宫博物院用天人合一的建筑序列体古都的历史价值,这两个重要的职能都已在老城区完成。而作为一个新时代、鲜活的城市,它的城市气质与新的职能,则需要新的时间和空间来表现。
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来说,工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命题。北京在这一时期建设的工厂多分布在城市的东部、东南部,朝阳区因此诞生了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制造、汽车五大工业基地;工业基地的诞生,使众多居民从农业转向工业,从乡村走到工厂,从工厂走进城市。
此时,新中国的对外建交史也逐步展开,使馆区被规划在朝阳区,此后数十年,朝阳区先后建设了第一、第二、第三使馆区,今日第四使馆区仍在建设之中。
至20世纪80、90年代,工业化浪潮退去之后,昔日的工业基地为朝阳区留下了大批风格伟丽的工业建筑遗产;使馆区的拓展,使朝阳区出现了诸多国际饭店、外交公寓等涉外的生活化设施。而此时中国进入经济大发展的崭新时代,时代主题的更新,令首都北京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主题与形象。
北京原本有两条重要的轴线汇聚于天安门广场, 一是南北向的中轴线,二是东西向的长安街,二者如同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奠定了今日北京的方位与格局。
在新时代的全球化格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两条轴线又在新的空间中发展出了新的节点:为迎接亚运会与奥运会,中轴线向北延长,先后出现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亚运村、奥林匹克公园;为汇聚首都的经济、贸易、信息资源,长安街的东延长线上,出现了CBD 。 回溯朝阳区半包裹老城区的区位特点,就可以看出,在北、东方向新出现的这两个城市节点,都在朝阳区。
除此之外,在北四环与东四环的交汇处,由于前身为电子工业基地、距离首都机场近,自然生长出一个外企汇聚、科技创新的节点,就是望京。
至此,在朝阳区的空间之中, 最重要的数颗棋子,都已落定位置——这个重要的城市,在新空间中展现了自己的布局与策略;其中的数个节点,则充分生长、相互联结,用各自的可行性与生命力参与塑造了整个城市的气质。
朝阳区的“大都市意象”
人们对于大都市的第一印象, 往往是高楼林立的场景。这种印象源于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中心性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作为地域核心,它的首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它凭借强大的资源聚集与交换能力,成为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地。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城市CBD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识,CBD式的摩天大楼场景,用建筑语言清晰表达了强大的经济资源聚集能力。
在朝阳区的重要节点中,东长安街延长线上的CBD用一个辉煌的天际线描绘了北京的经济中心和对外窗口的形象。作为国际金融和现代商务服务业的中心,北京CBD聚集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国际传媒机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协会,是城市里土地价值最大的区域,这里每平方公里的年平均生产总值,高峰时超过900亿元。
而在另一侧的北中轴线延长线上,奥林匹克公园用一片新开辟出来的公共空间,承载了包括鸟巢在内的诸多纪念碑式的大型文化、体育建筑。北中轴线的延伸,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称为“北京城市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与北京建城、新中国建立首都并列。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后,成为举办国际性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北京面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之地。
除了拥有宏大的都市建筑意象,朝阳还是一片丰茂的生活空间。
使馆区、CBD 、望京等地因为汇聚了大量的外籍人士,周边相应诞生了趣味十足的国际化场所:早年蜚声海外的秀水街、三里屯酒吧街,外籍居民聚居的麦子店、望京居住区,燕莎国际购物中心,风格各异的国际学校,国际范儿十足的三源里菜市场……国际化特征成为朝阳区的一个天然基因,从而衍生出的种种场景都有着独特的国际化风貌。
国际化特征也让朝阳成为北京的“潮文化”中心。这里汇集了潮流各异的餐厅、全球顶级商业消费中心北京SKP、三里屯潮流文化消费街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吃在朝阳”“购物在朝阳”成为很多北京消费者的选择。
此外,早年工业发展留下的一批以798为代表的工业建筑遗产,如今变身为以郎园·station为代表的文创园,用新的商业文化消费场景打造朝阳区的“文化客厅”。
这片土地上还有众多科创园区与科研机构,原本是新中国电子工业基地的望京一带,汇集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与研发机构最集中的区域。
密集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与科创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工作。朝阳区这片天地,亦是年轻工作者的奋斗空间。
提出城市意象理论、并影响过许多后来工作者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总结城市形态时曾提到,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却又复杂易变;它应该具备可塑性,同时又能包容新形象的生成;它必须鼓励它的观众来探索这个世界。
朝阳区用丰富、有力的景观和最浓郁的色彩,绘制了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意象空间。
城市的留白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了突破空间距离感知城市意象的能力,可以用大数据描绘出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最近,朝阳区一个新的热点地区在社交媒体上被发掘出来,成为城市意象的一部分,就是温榆河公园。与传统热点不同的是,温榆河公园距离二环路超过20公里,远离闹市区。
北京小平原上汇集了许多流向东南的河流,其中温榆河流经平原的中心地带,是朝阳区的外围边界,勾勒出朝阳区的东北部轮廓。 温榆河公园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经过近年的治理改造,其如今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生态休闲公园,不但是热点休闲地区,而且在营建公园的同时,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珍稀动植物。
在朝阳区,新建成的生态公园还有很多。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有自身的秩序。在城市的信息、物质、能量交换转移的过程中,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遵循秩序、改善环境,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本身的需求。
温榆河与二环路之间的扇形区域就是朝阳区。这片空间很大,朝阳区只用了靠近城市核心的一小半区域来展现北京的大都市意象,另一半更宽广的土地,是北京中心城区中最大的一片留白之处。
这片空白,留给了绿色的北京和未来的北京。
//////////
是不是意犹未尽
别着急,我们下期继续
在地理生态篇中
我们将带领大家
一起去看看蓝绿交织的朝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