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记者节丨海拔4500米虫草山上氧气少、易高反,为何我们还要继续上山?

写在记者节丨海拔4500米虫草山上氧气少、易高反,为何我们还要继续上山?

00:00
05:20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这次“川西虫草产地调查”,对我和同事来说,既是一次发现之旅,更是一次深入贯彻践行 “新闻四力”的难忘历程。

但是,这并不容易。

我自进入成都商报就一直兼顾甘孜州的报道。14年来,从海拔2000多米的康定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虫草山,我跑遍了甘孜州18个市县,进出甘孜州上百次。

不过,每年我都没忘记虫草采挖,始终用各种形式在关注、了解、跟进。在我看来,认识虫草,就是认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2022年,我了解到,在四川虫草最大产区甘孜州理塘县,对虫草采挖者而言,他们正在经历的变化悄然而又迅猛——生态保护改变了虫草采挖方式,电商改变了虫草交易方式,党中央对于教育的普惠,让孩子们不再逃课去采挖虫草。

部门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判断,随后,我和同事杨灵踏上了“探寻川西虫草产地之旅”。

2022年记者节,红星新闻记者蒋麟和杨灵在因地震受损的省道211线抢通现场

从平原到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高原反应”是首先需要克服的。第一天到海拔4500米的山上,我们遭遇了第一次高反。下山短暂适应,我们又重新上山。

山上空气稀薄,即便是虫草采挖者,每天也有人因高反被警察送下山。但他们没有放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是一场冒险、艰难、孤独的历程。

我们也经历着这样的历程,好几次,早上起来,一摸鼻子,鼻血就流出来,只能用刺骨的冷水止血。

记得一次在虫草山上采访时,同事嘴唇都变紫了,但他浑然不知,还在问虫草采挖者各种问题。警察一看情形不对,连忙将其送下山。下山途中,同事几近昏迷。到了酒店,他只剩下吸氧的力气。一天颗米未进,次日醒来,他第一句话是:我今天感觉好点了,走,上山。

虫草营地里,最多的时候住了上万人,白晃晃的帐篷铺满整个山谷。每天天还没亮,人们就从营地走出来,从四面八方分开消失在山里。傍晚的时候,又如流水汇聚。

我们也跟着上山,下山,再上山,继续采访。

就这样,在四川理塘多个区县,我们历时半月走访虫草原产地、交易市场、相关部门及学校,深入、全链条展现了海拔4500米的虫草产地采挖环境和市场秩序,并通过虫草交易模式的改变,挖掘出过去几十年虫草采挖和交易的历史,以及虫草产区的变化及发展。

但调查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此。

从“虫草淘金营地”到“虫草交易新模式”,再到当地产业发展及下一代教育,我们以四川最大虫草产区理塘的真实生态与发展为代表,用3篇系列报道层层深入:从“全县发放采挖证”体现的生态优先,到“万人营地直接交易”中的价值驱动,从“娃娃采草成为过去式 最好的虫草在课堂,孩子们就是最珍贵的虫草”蕴含的教育振兴,到“高原骑警、服务上山”的治理创新。用挖草之变展示产业之变、生态之变、教育之变、治理之变,生动呈现了民族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和欣荣图景。

这就是外界所不知晓,但正在发生的虫草产地之变,也是一个关于时代变化与进步的典型“川西故事”。

而这一个个“川西故事”,又何尝不是你我千千万万中国人不懈追求、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

记者这份职业,累并快乐着。彷徨过、迷茫过、低落过、焦虑过,而更多的是坚持,坚持生产优质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呈现、供给和传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无论媒体怎样融合,没有优质的内容,一切都是无源之水。

感谢记者这个职业,使我们能发现高楼之下、繁荣背后,还有更多人需要关心;使我们能发现乡落村庄正在改变,还有更多人需要我们记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的力量,不仅在于真实真相、真情真谛,还在于深度、态度、温度。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虫草山上海拔4500余米,空气稀薄,极易高反,而我们还要继续上山的答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