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代到现在,成都举办过至少三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性科幻活动。我每一场都参加了。
第一次是1997年的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夏令营,我以一个中学生幻迷的身份专程到成都参加,头戴小红帽,举着自己最好的一个笔记本,满场追着科幻作家和宇航员们签名。
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夏令营 图据科幻世界
我是从1995年开始看《科幻世界》的,正是在那一年,杂志刊登了美国科幻作家大卫·赫尔的经典短篇《天幕坠落》。更巧的是,我在1997年的科幻夏令营上追到签名的第一位科幻作家,就是他。在那个笔记本的扉页上有我之前抄的一句“鸡汤”,大意是相信明天会更好之类的英文,还写错了一个字母。大卫·赫尔看到后笑了笑,给我写下这样一句:“希望科幻带你去一个勇敢的明天。”
2007年,我刚到成都商报工作就赶上了第三届中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现场嘉宾云集,盛况空前,科幻老前辈叶永烈也来了,还有当时风头正劲的尼尔·盖曼,以及当时还没写完《三体》的刘慈欣。
这一次,我作为报道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记者,承担了大量的采写工作,直到科幻大会最后一天傍晚,敲完最后一个字,心里生出一些遗憾:怎么没再多挤点时间逛逛呢?怎么没给自己也买点儿纪念品呢?怎么没和难得见面的中外作家多聊几句呢?
但整个科幻大会期间,作为一直关注中国科幻发展的记者,更多的是感慨和感动,这很难用语言形容——从最初作为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的分会场,到作为主场举办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再到如今成为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中国城市,成都在国内乃至世界科幻界的知名度和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
但如果站在科幻迷的角度,我会说:所有参加大会的人,都一起沉浸在一个盛满科幻之梦的时间胶囊里,一个独立的平行宇宙里。
26年后,我又见到了大卫·赫尔
对我个人来说,最温暖的事就是时隔26年,再次遇到了大卫·赫尔。在世界科幻大会前,我就通过邮件采访过大卫·赫尔,这次在科幻大会现场的采访任务自然也交到我手里,那天下午,一大帮记者围着他,他谈科幻,也谈成都的美食,还感叹光阴,“1997年那批从美国来到成都的嘉宾里,我是最后一个了,其他人都去世了……”
群访结束后,我拿出了那个本子,给他看他26年前写给我的话。他温柔低垂的眼神忽然亮了起来。“这确实是我的签名,是的。”他抬头问我:“那么,祝愿实现了吗?科幻带你去到一个勇敢的未来了吗?”我点头。
他再次写下自己的名字,加了一句新的祝福:“做更好的梦。”并送给我一本他的英文原版科幻长篇《特穆隆星漂流记》。
跨过26年光阴的签名
第二天的沙龙上,以及接受我回访的邮件里,大卫·赫尔都告诉我:这次来到成都,最触动他的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穿越26年光阴的签名。“在1997年找我签过名的科幻迷里,只有你重新出现在我面前,让我知道这句话曾给一个热爱科幻的孩子带去过鼓励,并被她珍藏至今。”
科幻小说的一大主题就是穿越时间。当一个故事里的人物穿越了足够长的时间,那么他不仅铸造了传奇,也拥有了新的可能。成都就是这个中国科幻传奇不变的背景,而每个热爱科幻、为科幻献出真心的人,都是这个故事里的英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