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技术与媒介环境
|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形象与社会生活;电子媒介与社会身份认同;数字时代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
| 媒介即信息:强调形式而非内容;新媒介技术打乱感官平衡,电视、电子媒介重组平衡,回到和谐,导致“地球村”;技术决定论:全新而不成熟。
①麦克卢汉最著名的理论是“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的实质,是强调媒介形式远比媒介内容重要。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新媒介是如何打乱传统并重塑社会生活的。“媒介即信息”认为传播媒介本身在延伸我们感官、改造我们社会的方式,而非内容。
②麦克卢汉认为,新的媒介技术打乱了我们感官的平衡,牺牲了一些感官,孤立和加强了另一些。比如印刷媒介加强了视觉而牺牲了听觉。麦克卢汉甚至说印刷媒介创造了一个感官环境。后来,麦克卢汉认为电视能够重组被印刷所打乱的感觉。电子媒介能将我们带回印刷社会前的那种和谐状态。正是这种理论导致了对“地球村”理论的预判。“地球村”理论建立于传播技术基础之上。
③麦克卢汉提出了关于“技术决定论”的一个全新的却不是很成熟的观点。
2.形象(图像)与社会生活
| 尼尔波兹曼:印刷vs电视思维,娱乐化;图像革命:看取代读,躲猫猫,娱乐。 丹尼尔:可视形象改变了对现实的定义,现实和图像模糊,虚假事件引人注意为了宣传。
①麦克卢汉之后,尼尔·波兹曼指出印刷传播鼓励我们理性、认真而连贯地进行思考而电视通过琐碎的、有趣的形象挑战了这种思维方式。在《娱乐至死》中,他认为电视的思维和印刷格格不入,电视正在导致我们的社会娱乐化。
②波兹曼认为“图像革命”是一种“看”取代“读”的革命。图像的中心地位削弱了对于信息、新闻,现实的传统定义。波兹曼认为形象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就像“躲躲猫”的世界一样,娱乐是核心特征。
③可视形象的泛滥改变了“现实”的含义。所以,并不是我们失去思考能力,而是以形象为导向的虚假事件模糊了形象和现实的界限。虚假事件的目的就是创造戏剧性的能被传播或报道的引人注目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为了宣传。
3.电子媒介与社会身份认同
| 媒介情景论:影响链条;社会角色模糊、重新定位。 儿童与成人界限的模糊:从印刷到电视。
①梅罗维茨提出“媒介情境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的情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出现,以前的社会角色变得模糊或者根据新的社会情况重新定位。
②梅罗维茨提出“儿童与成人界限的模糊”。电视将原本处于不同社会情境中的儿童与成人带到一起。在过去印刷传播文化中,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一个差距,这个差距由于阅读能力的高低而加剧。现在这个差距不再存在。结果,成人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电视时代的儿童不再神秘。
4.数字时代的媒介理论
| 比克兹:怀念阅读,警示数字时代;重塑社会文化生活,全新时间和空间感;超本文中作者不再是文化上的权威,作者跟读者的关系改变;我们依赖电脑技术,对没有媒介的社会无感,我们只了解媒介世界,新技术排除了阅读和谨慎思考的文化形式。
①美国文学评论家比克兹的《古登堡挽歌》中写一个他认为已经逝去的印刷媒介时代。他的挽歌既是对逝去时代的怀念,也是对未来数字时代的警示。”
②他认为,新的媒介技术重组了社会文化生活。新的传播模式要求有新的方式来接受和反馈传播的内容。电子媒介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时间和空间感,数字媒介对其进行了加深。
③超文本的发明是文化变革最明显的标志。超文本不同于阅读,“读者”可从一系列的“链接”中搜寻其他的文本。在阅读的社会空间里,作者拥有文化上的权威。当“读者”从一个链接“导航”到另一个时,作者不再如此重要。简单地说,在超文本的世界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改变了。
④比克兹担忧:当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电脑技术时,我们将对没有媒介的生活失去感觉,而使媒介的社会空间成为我们了解的唯一空间。更新的媒介正以更快的速度改造着空间,它终将挤出先前包括阅读和谨慎思考在内的文化形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