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持续发力” 四川如何讲述守护青山绿水的新故事?

解码“持续发力” 四川如何讲述守护青山绿水的新故事?

00:00
09:10

11月6日,“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在成都召开,主题为“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四川成都摄影报道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当下的四川而言,“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短短18个字,是任重道远的使命,更是所有人都可触可感的“绿色福利”。

在长江之畔,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后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成功孵化出首批长江鲟幼苗,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的关键一步。

在群山莽莽,通过重点区域监测显示,四川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

在城市乡镇,全省已累计建成充电设施将近25万根、每月平均充电量达到2亿千瓦时,从各项指标来看,可以满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

这些更为具象的讲述,汇聚到了同一场新闻发布会。

11月6日,“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在成都召开,主题为“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对于‘持续发力’的重要要求,我理解,这既肯定了我们已取得的成绩,也意味着成效还远未达到目标,还不能停步、歇脚,需要久久为功。”发布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厅长钟承林坦言。

从现实基础到未来蓝图,在明确“持续发力”的方向和重点中,四川正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为子孙后代守护好巴蜀大地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一个故事中

看“持续发力”的四川底气

在对青山绿水的期盼中,有着人们最朴实的乡愁,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

发布会上,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的周亮,作为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的负责人,讲述了自己和父亲,两代人守护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传承。

故事开始,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水质污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白鲟、长江鲟等众多珍稀鱼类面临生存危机。

故事的现在,是今年3月21日,放入观察箱中的长江鲟亲鱼产卵并受精,研究小组首次拍摄到长江鲟在天然水域产卵受精的精彩视频,几天后长江鲟受精卵孵化出苗。

一年前,封面新闻曾对周亮的保护故事进行报道。

“此次试验证明目前只要有成熟的亲鱼和足够的密集度,长江鲟是完全可以实现天然水域自然繁殖的,这让我们重新见到了曙光。”周亮讲到了故事的未来,“争取在2030年以前重建长江鲟的自然种群,恢复其自然的繁衍生息。”

他的底气,是近年来,在不遗余力地治理和保护下,长江上游特别是适合长江鲟栖息的四川段,水生态环境正在稳定持续改善。

“从数据上看,2022年,四川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了99.5%,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周亮和伙伴非常关注长江水质的变化,因为人工繁育并不是最终目的,他们期待的是要让长江鲟“回家”,回到长江母亲的怀抱。

眼下,不但有水质的持续改善,为上游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长江十年禁渔”也为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数量恢复提供了绝佳契机。

长江鲟“回家”的底气,也是“持续发力”的现实基础。

发布会上,钟承林熟稔道出一组数据,五年来,四川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从88.5%提高到99.5%,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细颗粒物平均浓度累计下降8.8%,重污染天气减少78%,PM2.5达标城市达15个。

“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钟承林语调坚定。

两组照片里

找绿色高质量的发展密码

有现实基础,也有任重道远。

发布会上,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宜宾市和阿坝州的相关负责人不约而同展示了一组对比。

“这是若尔盖境内的一个地段。”阿坝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朱锐将手中照片高高举起,上图中土灰色的草场和下图中的一片葱郁,对比明显。据他介绍,上图是草场退化沙化非常严重的地段,但通过采取填沟还湿、湿地维护等措施,修复流域湿地31万亩。现在湿地逐渐丰满了,每年40多亿立方米雪域清水由若尔盖湿地补给黄河流域。

点滴改变背后,是一个个具象的改变。据朱锐介绍,阿坝州在2023年兑现草原奖补资金3.7亿元,带动9888名农牧民当上“生态管家”,“现在,黄河上游的草地管理,从过去的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4728万亩天然草原和881万亩湿地得到了有效守护。”

来自“长江头”,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文宇则是拿出一张数据图,图上显示,2015年-2022年,宜宾市的GDP由1470亿元增长到3428亿元、增长133%。同时,2015年-2022年,宜宾市优良水体比例由80%上升到100%。

“这直观体现了宜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周文宇所言,在“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中,还有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持续释放绿色经济动能的使命。

对此,发布会上,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武湖表示,正持续扩大全省清洁能源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例如,在能源方面,到2025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38亿千瓦以上,天然气年产量达到630亿立方米。

“630亿立方米的热当量相比原油就是5000万吨原油,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量就是5000万吨,所以我们提出‘气大庆’的目标。”顿了顿,梁武湖补充道,“目前执行的情况来看,把握很大。”

点滴改变中

有激发全社会共建美丽四川的内生动力

事实上,对于“持续发力”中的四川使命,在钟承林看来,一方面要立足全国全局,找准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定位,既做好自己的事,又助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对此,钟承林表示,生态环境部门将紧扣职能,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全社会共建美丽四川的内生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要从业务技术、要素保障部门向综合监管、经济责任部门转变。

“既履行好保护的责任,又落实好发展的任务。”对此,钟承林解释道,特别是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生态环境部门既要守住底线,履行好原有保护的职能职责,同时又要校准把牢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防止出现“踩刹车”的“收缩效应”,影响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中既要‘踩刹车’,也要‘加油门’,这才是生态环境部门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正在点滴改变中向前推进的,还有国家公园的建设。

目前,四川省涉及的国家公园有两个,一个是已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一个是正在创建的若尔盖国家公园。

在发布会上,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透露,针对备受关注的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从时间上看,自2022年4月,国家批复《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原则同意川甘两省共同创建以来,创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到了今年3月,川甘两省协同完成体制机制建设、矛盾冲突调处、生态保护修复等8个方面28项创建任务,编制完成评估区科考报告、社会影响评估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等创建材料,联合向国家林草局报送《关于开展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成效评估的请示》,得到国家林草局初审反馈意见。

“目前,川甘两省已按要求修改完善、报送复审,并申请国家林草局尽快组织专家现场评估。”万洪云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