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司机在清洗危化品运输车槽罐时不幸去世。
据新京报独家报道,不久前,在山西大同云岗镇刘官庄村,给危化车槽罐做清洗的47岁司机白莉波晕倒后掉进罐内,窒息死亡,其妻子的侄子、危化品押运员叶振奇和一个前来搭救的路人也被送往医院。新京报记者搜索发现,近年来,司机或洗车员因在缺乏安全防护、不遵守操作规程的情况下洗罐而丢掉性命的事故并不罕见。
此前,据相关报告介绍,近年来我国每年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在2亿吨左右,其中剧毒氰化物就达几十万吨。因此,危化品运输安全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但是,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槽罐清洗,作为其中一个非常“细节”但同样性命攸关的环节,在安全规范上仍处于明显的薄弱状态。类似事故的发生,给行业规范治理敲响警钟。
面对这样的“高风险”,不少地方已开始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或部门文件对槽罐车清洗作出规定。但目前,这一块的全国性监管制度仍未建立,留下不可小视的管理盲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统一监管制度的不足,槽罐车清洗乱象,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利益动机。从新京报调查报道看,运输司机并非不清楚“擅自”清洗的风险,但为了节约成本,很多时候只能铤而走险。
同时,也正因为目前选择正规清洗的运输企业和司机不多,导致专业清洗服务的市场供给也明显不足,且价格较高。甚至在一些偏远地方,“要找一家正规清洗场所,可能要跑几百公里”,这进一步加剧了“致命操作”及一些不具备专业清洗能力的“黑作坊”的盛行。
因此,就现状来看,一方面要加速推动统一性的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给予槽罐清洗环节更明确的监管依据。
同时,也要强化不同部门的协同监管,加大对违规清洗网点的打击力度。这不仅涉及道路运输部门,还与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直接相关。如果不能构建清晰、协同的监管责任体系,即便有了制度,也很容易放大执行上的漏洞。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市场现状,鼓励大型运输企业或危化品生产企业,带头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清洗点。这既有利于降低规范清洗成本,让更多的运输企业与司机,有更大的“动力”去选择专业清洗,同时也有助于淘汰那些不具备专业资质的违规清洗“黑作坊”。
应该看到,危化车槽罐清洗乱象,不止是给运输司机或是相关从业者带来危险,也还对应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像违规清洗网点往往不具备合格的排污系统。
所以,杜绝夺命“洗罐”,不仅是维护某个群体的安全,更事关公共安全,值得引起更多的重视,配备更多的治理资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