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时的大师博览古今,贯通中外,集中西文化之大成。或许读书的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风格的。在那样一个时代交汇的年代里,这些读书人就是时代的探索者,他们引领着时代思潮,他们探索着未来思想。清末民初,有一位大师叫作辜鸿铭,他学贯中西,拥有十三个博士学位,更是将中国传统思想传往海外的第一人,但让他引起议论纷纷的却是曾经的一句话。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如今,辜鸿铭都堪称天才。但“天才”二字,只得以形容他的博学,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堪称“怪才”。在学术上,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在生活中头戴瓜皮帽,身穿方马褂,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东南西北。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去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的人生经历可以用“东西南北”这4个字来概括。他出生于1857年,祖籍在福建一带。他的父亲曾经给英国人管理香蕉园,因为这一经历,所以他的父亲会说英语,马来语,闽南语。他的母亲是西洋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成长环境让他的语言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自小就十分活泼聪明,常常和父亲在橡胶园里做事,橡胶园园主没有子女看到活泼可爱的小辜鸿铭十分喜爱,于是便收他做了义子。香蕉园主夫妻二人也爱好文学,家中收藏有国外各大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的藏书著作。在橡胶园主的家里辜鸿铭读到了很多,曾经没有涉猎过的经典,1867年他跟随园主夫妇到了英国学习文化知识。故土是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心心念念的地方,在临行前辜父特地嘱咐他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去报效祖国。到了英国后,他又辗转在德国等多个国家,他用14年的时间掌握了希腊语、英语、德语等九国语言,取得了文哲理13个博士学位。学成之后他先是回到了槟榔屿,但他觉得这里并不需要自己,1881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一个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青年,一定是一个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形象。但其实不然,虽然受母亲的影响,他眉眼深邃,但他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留着红鹰辫,脚穿双脸鞋,头戴瓜皮帽,十足就是一个清朝遗老的形象。后来他在北大教书,虽说有课本,但他从不照本宣科,他在讲英国文学时能够脱口而出英国作品,对照原文一句也不会出错,这让那些即使看不惯他的人都十分折服,即使在晚年,他也能够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上千行的《失乐园》。在北大的校园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辜先生走过来都会远远的靠边站着恭迎问候。辜先生和当时的很多中国文人不同,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种天生的自豪感,他常常见到英国人便用英文骂英国文学,见到德国人用德国骂德国文化,见到法国人便会用法文批评法国的不堪,这些洋人无一不被其骂的心服口服。据说当时有一名来北大面试的英国教授,在教员休息室坐着看到辜先生坐在外面,以为他是一个内心腐朽的老古董,便向随行的人打听,这位头后面拖着pig tail的老头是谁。这可惹怒了辜先生,辜先生问过旁人知道这位英国教授是教英国文学,便用一口流利的拉丁文与其交谈,英国教授应对得颇为勉强,不免尴尬。辜先生叹气道连拉丁文都说不好,拿什么教英国文学?辜先生饱受议论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一些思想不符合后人的主张,一次在和一名外国太太聊天时,外国太太问他,既然一个男人可以娶4个太太,那么一个女人也可以拥有4个丈夫,辜先生听过之后回答说只有一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4个茶壶的道理。这一言论不符合后世男女平等的追求,所以饱受议论。这些不符世俗的言论,让辜先生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怪人,后世人大多讨论的也是他夸张的言行,而对于他的文化学识,对于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了。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时毫无底气,甚至崇洋媚外,辜先生作为一个曾经深入西方世界,极度了解西方文化的人,能够坚定不移的选择中国文化,能够向外推崇中国文化,这难能可贵,我们应该像他一样以中国文化为骄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