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吴德玉 刘彦谷 刘彦君 纪陈杰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从春秋战国的“巴蜀苴秦地缘”,到“五丁开道”,再到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条中国古代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以险峻闻名遐迩。上千年来,蜀道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沟通融合。
近年来,蜀道的保护利用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记者来到四川省广元市,这里是四川境内蜀道里程最长、遗存最多、历史典故最丰富的地段,绵延200多公里,保存着230多处文化遗存、8000余株千年古柏。记者先后对话了广元市文化遗产协会执行会长、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陈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岁平,以及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勇先。
坐而论“蜀道”,三人围绕自身和研究成果,畅谈蜀道精神和文化之韵,亦为蜀道的保护、传承、利用建言。
封面新闻“寻路蜀道”记者与李勇先、陈洪等专家一行。
01
“这是先民开拓进取的象征,我们有义务保护好它”
蜀道在哪?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
而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地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陈洪是土生土长的广元人,他就在蜀道边长大,“小时候只知道剑门关,随着读书求学和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其实广元四县三区都有蜀道,最主要就是金牛道,这也是整个大蜀道的主线。”
因为生活和工作在蜀道上,这让陈洪与蜀道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一边在高校兼职授课,一边带领团队自2015年开始专注于剑门蜀道的历史文化和文献研究,并逐渐与省内外相关高校建立起了友好合作关系。
广元市文化遗产协会执行会长、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陈洪。
“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全方位收集整理蜀道及沿线所有的古典文献,包括历朝历代的地方志,名人大家的行记、游记,文人墨客的诗词文赋等。”这是一项繁琐且辛苦的工作,陈洪举例称,光是地方志就超过了600种,其他的更甚,“比如像蜀道有关的古诗词,不注释的原文就有几百万字,很多文献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从听说到实地勘察,从知晓到研究,从国内到国外,陈洪等人经过8年时间的收集整理,目前整个工作已接近尾声,而这也让他对蜀道有了进一步认识。
“开拓进取。”谈及蜀道精神,陈洪最先说出了这个词语。他认为,前辈先民在悬崖峭壁之上,通过人力开凿出这样一条连接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正是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具体体现。
冯岁平同样也提到了开拓进取。在他看来,古人敢于打破封闭状态,就必须要勇敢走出去,“路难走你得走嘛,难于上青天你也得走。”
“因地制宜,不搞形式主义”,这是冯岁平总结的另一种蜀道精神。他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地貌,衍生了不同的蜀道形式,比如在经过险江峡谷、无路可行之后,“栈道”这种形式就随之出现,这也完成了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超越。“这是先民的智慧,我们有义务保护好它。”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岁平。
02
整理出版蜀道相关书籍
让世界文化的奇迹延续
千年蜀道,万木争辉。伴随着中国几千年文明进程,蜀道可谓是见证华夏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大道。
曾有学者表示,蜀道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于中央王朝统治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以及在国家反分裂、捍卫国家统一进程中,蜀道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如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战争中,清廷曾多次下诏维护川陕蜀道交通畅通,以保证粮草军饷的运输。同时,蜀道还是连接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蜀道自陕西宝鸡向西北可经陇山、天水、兰州,连接西北丝绸之路,西行至河西走廊,去青海、新疆;向西南可经散关、益门镇,沿连云栈道经汉中、广元进入川滇,连接西南丝绸之路,进入缅甸、印度。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田野考古调查,陈洪也希望能纠正一些关于蜀道的错误观点。他提到,关于蜀道,学界过去大多是强调由陕入川,或者由其他地方入川到成都的一条陆上交通道路,“这个其实是有问题的”。
专家学者开展蜀道的田野调查。
陈洪解释说,蜀道应该是从古长安到成都,一种水路、栈道和陆路相结合的多形态道路,即适合走水路的地方首选走水路,水路不通就上岸;坐船危险,岸上路不好走,甚至还有悬崖峭壁,就通过架设栈道通行。
同时,研究还表明,不同朝代的蜀道,路线走向不一样,长短也不一致,“比如说金牛道的路线图,要区分汉晋、唐宋、明代和清代不同时期。这个得分开绘制,不能以偏概全。”
正是在工作中发现存在的这些问题,也促使陈洪等研究者想把整理的蜀道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陆续出版,“我们联合川陕甘等地的学者专家,共同来编纂出版《蜀道文库》,把散落在国内外的蜀道文献整理到一起,通过影印、点校等方式,便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此外,李勇先也提到,蜀道并非只有交通史意义,还衍生出一系列文化现象,大体包括蜀道的选线智慧,蜀道开凿的工程技术,由于蜀道开拓与交通而出现的历史名人古迹、蜀道书法、军事战争、人口移民、宗教传播与造像、蜀道文学、蜀道旅游等。
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勇先。
一方面,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另一方面,金牛道也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不同时期的文化精英相继入蜀,极大地改变了巴蜀的文化面貌,促进了巴蜀文化的繁荣。
此外,蜀道上也留下了许多外国人的足迹。行走在金牛道上的第一位西方人是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元代,日本僧人雪村友梅通过金牛道到西蜀求法,著《岷峨集》,是有文献记载以来在蜀道上行走的第一位日本人。其他通过金牛道入蜀的日本学者还有竹添进一郎和山川早水等,分别著有蜀道游记《栈云峡雨日记》《巴蜀》。
“其实,整理、收集、研究这些资料,也是让蜀道这个世界文化的奇迹延续。”李勇先说。
李勇先教授参加“寻路蜀道”。
03
建议成立跨省域协调机制
串起川陕甘渝四地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冯岁平、陈洪、李勇先三人分别来自陕西、四川广元和成都,三地都是蜀道之一金牛道的主要途径点。而放在更大的维度,蜀道还分布于甘肃、重庆等地。
而正是地域的区别,也一度让蜀道的研究各自为营。
“我们正在推动成立省级蜀道研究学术组织——四川省蜀道研究会,更希望国家层面能够成立一个跨省域的协调机制,建立一支专门专注于蜀道历史文化的学术队伍,比如在广元成立中国蜀道研究会。”陈洪说,近年来,广元市与省内外的许多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但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加之没有本科院校,学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而自先秦至近代,广元作为川北门户,始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广元的翠云廊古柏、拦马墙古道、朝天峡古栈道,吸引着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旅游体验。在蜀道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上,广元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陈洪接受“寻路蜀道”记者采访。
从事蜀道研究整30年的冯岁平也提到,蜀道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需要各省份站在更高的维度,求同存异、强强联手。
李勇先还提到了蜀道的文旅价值。他以金牛道举例称,其已经不仅是一条交通古道,还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是中华文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地带。其文旅内涵包括蜀地古史传说遗迹,三国文化古迹,古代军事著名关隘如剑门关、朝天关,百里古柏翠云廊等,都是现代蜀道保护与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
秦巴山地作为中华生物重要基因库,明清时期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应加强对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及变迁的研究,重视对当今蜀道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
封面新闻“寻路蜀道”记者与李勇先、陈洪等专家一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