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招季,各大企业的招聘也陆续开始。
近几天,一位求职者在互联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秋招经历,引发了互联网上的热议。这位求职者是北京某知名985高校的研究生。
在今年的秋招中,她连续被好几家自己心仪的公司拒之门外,原因是她的本科学历太过普通,只是一所双非一本院校。讲话直白一些的面试官直接会问:“你本科这是个什么学校啊?怎么没听说过?"
一些注重第一学历的企业,甚至在初筛时就已经将简历分成了三六九等,985院校为一等,211院校为二等,普通本科学历为三等。而就算在填写时不填写第一学历,也没有办法避免第一学历的就业歧视,因为用人单位会默认不填写第一学历的简历是学历不达标。
这些经历,都让她非常受伤,但又无可奈何:“在考上研究生那年,很多学弟学妹们都说,我让他们看到了,即使是普通双非毕业也会有无限的可能,但现在,我或许要让他们失望了。”
第一学历歧视,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屡见不鲜,大量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文凭陷入了一种内卷状态,这也让各大企业有了筛选的余地,于是便生成了包括第一学历歧视等各种各样不合理的门槛。
文凭内卷,成为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们的痛点。20多岁的中国年轻人们,从小接受的观念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可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寒窗苦读十多年所取得的学历越来越“烂大街”。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了迷茫。
文凭内卷不仅是中国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早在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兰德尔•克林斯就针对这一现象出版了著作《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社会历史学》。在这本书中,他将文凭内卷称为“学历的通货膨胀”。今天我们就依托本书来讲一讲,为什么会出现文凭内卷,以及面对如今的就业市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此还是要说明一下,本条音频的观点均来自于《文凭社会》一书。
所谓文凭的通货膨胀,指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就业市场同样也符合普通市场的供求关系,学历是一种体现社会地位的通货,可以用来交换获得工作的机会,与所有通货一样,当供给不断增加,而货物却有限时,价格就会飞涨。
而面对学历的贬值,普通人能给出的最好的回应就是获得更高的学历。如果说本科学历不够的话,那就去考研。如果普通双非本科的含金量不足,那就努力冲985和211院校。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59.6%,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近六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因此学历内卷成为了毋庸置疑的发展趋势。
可是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真的能帮助用人单位招到更好的人才吗?这还真的不一定。在《文凭社会》中,兰德尔柯林斯教授提出来了一个现实观点: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由工作岗位的需求决定的,大部分技能都是在工作中或通过网络学到的。
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成为了比较好就业的热门专业。然而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计算机专业”,经常能够看见这样的吐槽:“学校里的专业课老师照本宣科严重,有些完全是照着念PPT。”“教学内容落后,视野局限。”许多专业知识都是在工作之后,人们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出来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知名的短视频平台上,有许多专业人士,在业余时间建立自己的自媒体频道,分享专业领域最有用的知识。如此看来,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那么,既然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那我们可以完全放弃对学历的追求转而注重对能力的提升吗?答案是不行的。
在《文凭社会》中,作者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找到了一些年轻的求职者作为样板,来考察在固定年限后这些实验对象的事业发展情况。在所有容易测量的变量中,教育是能够预测事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他的受教育年限之间的相关程度是0.6。
除此之外,父母的职业地位对子女未来成功与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大约是0.4,然而父母的职业地位对子女未来成功的影响也是通过教育年限来决定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衰退,重体力劳动减少,技术岗位变得更加常见,精英必须依赖专业技术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也有一些人选择不依靠学历,而是化身“考证达人”,通过主攻技能证书的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的选择事实上也存在风险。
首先,相比于人尽皆知,更容易判断的211、985高校学历,一些证书对于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还不够高。现如今,专业证书种类繁多,一些领域由于了解的人不多,许多非正规辅导机构乘虚而入,打着“交钱即拿证”的旗号招摇撞骗,“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资格证都是这类骗局的重灾区。
而那些由国家统一管理,认可度高的考试,例如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司法考试等,其难度堪比高考和考研。况且,从现实的招聘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查看一份简历往往是先看学历、再看证书。即使手持再多证书,也需要文凭作为敲门砖。在面试中,求职者与招聘官会面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几十分钟,要通过几十分钟的时间来了解一个人,学历是最直观的指标。
学历通货膨胀的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关键要看的是求职者与招聘方双方观念的转变。
在这方面,国外有一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日本,招聘方观念的转变能够相对缓解学历内卷,除了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医学、化学、生物学等,许多日本公司在招聘时并不会特别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的是求职者是否有团队合作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热爱工作。因为日本的公司讲究终身雇佣制,跳槽率低,许多人在大学毕业进入公司之后就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因此,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后,都会被安排在综合职位上,来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这个时间大约是两年。而在两年之后,公司会根据员工的能力及意愿将他们分配到合适的部门。
这样一来,毕业生们相当于被当成一张白纸,在进入公司之后进行重新培养,不需要所谓的专业对口,学历要求也会相对较低。且这样培育出来的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更强,团队合作的效率更高。
而在另一边,美国则是从求职方的观念转变,来缓解学历内卷的。近几年来,美国只有很少量的青年人和家庭参与到学历内卷当中,美国学生信息交换中心的评估报告显示,美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正在逐年下降,2020年本科生人数下降了超过72.7万人,2021年又下降了60万人。
许多人认为,读完高中,去商场做一名销售也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任何的工作都有它的重要意义。同时,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缩小了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放轻松”的心态,让美国年轻一代在学历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而在现如今的中国,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保护法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无法做到在短时间内缓解学历通货膨胀的压力。
诚然,在缓解学历通货膨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的劳动保护法,意味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现如今我国已明确出台相关政策,来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在《就业促进法》中也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期待在法律对包括第一学历歧视在内的学历歧视予以处罚。
同时,作为求职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即使第一学历不能改变,也可以在简历上拿出更亮眼的成绩予以弥补,同时在求职时,广泛了解就业市场,减少不切实际的就业期待,脚踏实地。正如同荀子在《劝学》中所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即使自己曾经普通,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也能迸发出属于自己的夺目光彩!
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近六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因此学历内卷成为了毋庸置疑的发展趋势。自己看看这对吗? 查到的统计数据,14.1亿人口中,只有6063万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本科率只有4.43%。
剪贴板子 回复 @听友207905781: 只能说情况或许不如主播说的那么严重,但也不容乐观
硕士学历博士学历都卷的不行了
这不是很正常?高考跟考研是一个难度?早知道努力高中干什么去了
WhileOne 回复 @听友464575507: 光从难度来讲考研比较难
会计师等证书的难度不亚于高考,但是前文03:50说高等教育入学率有59%十个人有五个人可以拿证这叫难考吗
国企招人都会学历要求啊
到最后还不如学个手艺能养活自己
你呢
这都是,你
,,,
点击查收就业指南>>https://pages.ximalaya.com/mkt/act/0e2e5b70fcd2a67e?utm_source=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