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注定无法“入常”的国家。
印度的“入常”传说
在印度的江湖上,至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1945年,那是一个夏天,病入膏肓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顾不上炮火连天和硝烟弥漫,执意漂洋过海到万里之外的印度求见,求见的对象,是未来的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罗斯福此番前来,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将印度捧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圆桌前,毕竟作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印度屈尊下顾乃是安理会乃至联合国能够吹嘘的最大本钱。
然后,面对送上门的资产,尼赫鲁却毅然决然地推到一边,并一再表示我的邻国也就是中国才适合坐到你们身边,于是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尼赫鲁大公无私退位让贤的经典瞬间。
鉴于印度的高风亮节实在太过耀眼,以至于当今天的印度无所不用其极却看不到一丝“入常”希望时,内心对尼赫鲁的怨言逐渐充满,同时对新中国的所谓“忘恩负义”的批判更是如滔滔江水不绝连绵。
比如2014年印度库德里政策集团举办的亚太安全研讨会上,一位印度锡克小哥就满脸不满,并一再表示:“当年印度将安理会席位让给了中国,为何现在中国不支持印度入常?”
这个世界上最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很多谎言重复千百遍,就成了自己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且不说印度自身实力能不能够到五常的底线,即便能够到,联合国成立时,英属印度还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自我催眠,对外打出的代号是日不落帝国,安理会就是再没人捧,也不至于拿个殖民地来把门面撑。
所以,印度的所谓努力,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意淫。
联合国的身世
印度最尴尬的地方在于,无论它怎么努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门就像焊死了一样,根本就不具备入常的条件。
因为,联合国是二战的产物,而印度是二战结束后的成果,印度没有资格更没有能力推翻传统秩序。
虽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的概念,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的基础,但却根本挡不住列强相互之间的你死我活,毕竟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彼此的欲望却是无穷的。
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列强纷纷迈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垄断,而资源整合程度提升的同时意味着更旺盛的扩张欲望,于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一战作为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深刻冲击了世界尤其是欧洲的秩序,并沉重打击了欧洲列强的国力。为了避免下一次战争的失控,更为了遏制德国的东山再起,英法等国在《凡尔赛和约》后主导建立了“国际联盟”。
作为规模空前的国际组织,国联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受制于英法的“眼界”和水平,国联难以将其它大国尤其是美国和苏联收入囊中并加以领导,于是国联的作用大打折扣,法西斯迅速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彻底颠覆了传统世界秩序,形成了以美苏两极争霸为主旋律的冷战格局。
而在二战如火如荼的1942年1月1日,美国就联合中苏英等25个与轴心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就开始了“另起炉灶”的实质性努力。
虽然相比于英法等老牌列强,美国的历史并不那么源远流长,但因为新教的宽容环境、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南北无强国,东西两大洋”的区位优势,美国国力一日千里,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更是一飞冲天,并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在1894年实现了GDP的一骑绝尘。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美国腰杆子越来越硬,其谋求世界霸主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
只是,一战的浑水摸鱼并不成功,英法虽然元气大伤但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尽管凡尔赛和会后美国“加赛一场”,主持召开了远东九国会议,但依然未能实现后来居上的战略目的。
直到二战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局,本土主体置身事外的美国才终于等到了称王称霸的历史契机。
鉴于美国之外的几乎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战火侵袭,因此面对作为综合国力如日中天且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后勤基地的美国,大家纷纷表示服气,联合国作为取代国联的国际组织框架也逐渐清晰。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莫斯科宣言》,号召尽快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再度确认了这一目标。
1944年9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出现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就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在目标、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达成一致,联合国呼之欲出。
1945年10月24日,在中美英苏法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后,联合国正式成立。
“五常”的形成
因为肇始于二战的联合国本就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集合,安理会又是劳苦功高的反法西斯同盟的领袖,因此长期战斗在反法西斯战争一线的美苏英三国是名副其实的安理会三巨头。
鉴于三角形足够稳定,因此斯大林和丘吉尔都一再向罗斯福表示,这个世界,我们三个说了算,即所谓“三警察”制度。
虽然当时的中国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斗争,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的同时也牵制了至少60%的日军兵力,极大地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但无论苏联还是英国都对中国不屑一顾。
但罗斯福坚决要将中国拉入安理会,毕竟中国是亚太地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绝对主力。更重要的是,法西斯主义覆灭后,意识形态的你死我活必然会让美国和苏联在亚太地区兵戎相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在亚太地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劳苦功高的中国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眼看美国拉拢中国对苏联形成二对一,中美与苏联的对抗又架空了作为欧洲势力的英国,于是丘吉尔决心放下历史恩怨,坚决要求一路躺平的法国站起来,像个爷们儿一样迈入安理会,五常格局由此形成。
为了应对意识形态斗争的不利态势,苏联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票否决权”,既约束了各常任理事国权力又保证了各方势力的平衡。于是五常的斗争激烈起来,安理会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印度的“入常”梦
等到联合国各项规章制度逐渐成型,印度才在1947年高调诞生。
印度的自立门户,固然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因素,毕竟这种斗争方式虽然连英国殖民者都喜闻乐见,但不得不承认,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印度人民努力1000年,再向天再借500年,就一定能取得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但二战改变了这一切,在加速了英国衰落的同时,更给了印度无限的可能。
毕竟是跟着英国见过大世面的殖民地,更因为印度独立靠的是“印巴分治”的一纸协议,所以当没有革命或战争推动统治阶级的以旧换新,精英阶层更是换汤不换药,印度对英国殖民者就情不自禁地充满了感恩戴德的真诚,恨不得继承英属印度的遗志,做一个“有声有色”的老伦敦。
而英国给印度留下的丰厚资产,更坚定了印度恒河后浪推前浪的信心。由于“印巴分治”以宗教为分野依据,所以人山人海的印度教徒保证了印度的巨大体型。再加上英国掠夺了英属印度540000亿美元的资产后,留下了诸如60000多公里铁路等资产,因此印度的开局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一骑绝尘。
再加上作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常年奔走在国际社会,包括发起不结盟运动,因此印度情不自禁地成为第三世界的带头人。
更重要的是,由于印度横空出世之时,美苏争霸格局早已成型,美国在陆续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时,自诩中立的印度显得尤其出众,所以美国为了堵上亚欧大陆的“缺口”,苏联为了突围并走向印度洋,印度成为美苏争相拉拢的座上宾。
在内部家底雄厚,外部环境优越的情况下,尼赫鲁当然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所谓恢复英属印度版图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印度想要的,是囊括南亚次大陆、缅甸、阿富汗和青藏高原的“大印度联邦”,更是冲出亚欧大陆走向世界的磅礴梦想。
所以,其它大国有的,印度要有,比如核武器,比如安理会五常席位。其它大国没有的,印度也要有,比如咖喱味牛粪。
鉴于印度已经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牛粪资源,因此印度只需要和其他大国保持一样。
只是,就像东施效颦再努力也成不了西施一样,印度的努力,从一开始就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跌宕的“入常”路
印度一度认为,它和五常差的就是一张核俱乐部的入场券,于是印度早早开始了核武器的科研。而后在印度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印度终于在1998年的5月真正梦圆,印度的历史从此迈入光明璀璨明天。
然后,印度就坠入了无穷无尽的黑暗,因为印度拥核让巴基斯坦压力满满,尤其是核总工程师一筹莫展,不得不到沙漠闲转,然后意外捡到了一枚野生原子弹,旁边的中文说明书甚至还墨迹未干。
于是在印度高调宣布拥核的半个月后,巴基斯坦也成了核俱乐部成员。巴基斯坦的拥核,之所以令印度仰天长叹,根本原因在于印度不仅从此彻底失去了消灭巴基斯坦并一统南亚次大陆的条件,拥核更是从此不再成为五常的入门条件,印度几十年的努力最终沦为著名笑点。
而拥核的巴基斯坦,也让印度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嘴脸:
地区强国,是没资格畅想五常的。印巴核平衡某种程度就是五常通力合作的典范。
对于当前的印度而言,虽然没赶上联合国初创的时间,不能作为“开国元勋”位列仙班,但五常也并不是没有机会轮换,除了苏联解体后苏联席位向俄罗斯的流转,法国几个共和国的走马轮换,新中国在1971年的重返似乎更令印度信心满满。
虽然长期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奉为“自由先锋”和“民主典范”,但西方国家也不遗余力地鼓吹“龙象之争”,毕竟印度和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近代都曾遭遇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奴役,不仅如此,两国还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人口大国。这样的高度共鸣,让深信不疑的印度时常以中国作为参照标准,并得出“中国行我也行”的可笑结论。
所以,在印度将牛粪牛棚等计入GDP终于得到了综合国力一日千里的结论后印度再也无法淡定。毕竟,昔日有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入主安理会的光辉案例,印度当然也能在安理会王者归来。
只是,虽然印度感觉自己有戏,但现实情况却令人无语。因为印度虽然错过了联合国的初创,却不幸赶上了一场决定自己命运的战争,这就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
就像只有以一敌十七的抗美援朝战争称得上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一样,想要证明印度的实力,欺负巴基斯坦甚至锡金根本就不值一提,只有和真正的大国交手才能分出高低。
鉴于印度独立靠的是白纸黑字的“印巴分治”,所以印度的实力一直是个谜,直到1962年中印两国的兵戎相见。
而这一次的对抗,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彻底将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从此印度彻底告别了伪世界大国的历史,昔日被公认的“棋手”从此成为真正的“棋子”。
尽管后来卧薪尝胆的印度一再表示“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极其强烈,但中印战争基本定义了两国边界,印度在可预见时间内根本没有东山再起甚至反败为胜的空间。
毕竟,印度的卧薪尝胆,就和某足一样,除了本职工作,其它方面样样俱全。由于没有革命或战争的“洗礼”,印度上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推动土地革命为工业化铺平道路;下不能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为工业化释放人口红利。
而没有工业化,印度的自力更生根本无从谈起,连本国陆军都深恶痛绝的“阿琼”坦克,服役即退役的“光辉”战机以及三天晒太阳,两天维修厂的国产航母,就是印度工业化的最好体现。为了实现有声有色的梦想还要腆着老脸去高价买外国的猴版,这意味着一旦国际社会有个风吹草动,高价买来的武器装备瞬间会瘫痪。
因为没有自力更生的工业化,更没有革命或战争推倒重来的决心和契机。所以,印度的入常之路注定长路漫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女主播的气声太长了,越听越让人感觉是上来气的氛!!!
听友262374681 回复 @山东铁粉丝: 对自己好点宽容点。别和机器人播音软件较劲
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思想万岁!
眼泪换不来强大和尊重
印度开了长城守望副本的支线任务——翻越高原,结果反向进攻了,成了德里保卫战尼赫鲁的脑子是坏的,它算个什么东西居然敢和天团比军事,狂的没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