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局”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地震工程学家、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之一,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聿贤,因突发心脏病,于2023年10月30日20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胡聿贤1922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46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
1955年,胡聿贤与钱学森等同船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曾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介绍,胡聿贤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胡聿贤保持着亲自动手的优良作风。在排队上机计算时,胡聿贤经常趴在机房地板上,自己手工修改程序的纸带。他的学习笔记非常工整,详细记录着他动手进行理论推导的过程。
1976年,工程力学所里到了一台VAX计算机,并组织了一个学习班。在参加学习的研究人员中,年龄最大的当数胡聿贤,最后学成并且学得最好的也当数胡聿贤。他不仅好学,而且能学以致用,很快就把学到的编程技术,用到了他当时正在着力研究的土坝震害分析和结构振动反演计算方法课题中。
据报道,早年的地震现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调查工作是步行完成的,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家常便饭,惊险事故也时有发生。在通海地震现场工作时,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从石屏落水洞返回时遇暴雨,道路被冲毁,汽车直向山下扭,滑至路边不到半米处,差点翻入50多米深的峡谷。当时,为了减轻灾区人民负担,胡聿贤和同事都是自己上山砍柴,开伙做饭,为长期坚持现场工作创造了条件。
胡聿贤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尤其关注,凡是能用来扩展和深入研究领域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他都有意识地加以掌握和利用。胡聿贤会派自己的学生去国外学习新的技能,归国之后用于本学科的发展。他七十多岁时,还认真地学习电脑操作,学制作PPT、学软件绘图、学编程等等。
胡聿贤读书还十分注重效率,非常讲求实用。他从不花费可贵的时间去读趣味虽多但用途很少的闲书。由于他博览群书,所以他对地震工程学的动态、发展趋势了如指掌。
胡聿贤在近80岁高龄时,还主动请缨去地震现场,他说:“你们不要担心我的身体,如果不让我去现场,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结束。”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胡聿贤以86岁高龄出现在汶川地震现场指导工作。
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报》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