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延绵百年的银行业亦迎来极为重要的数字变革。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补充者”,数字银行凭借金融科技的“后发优势”,闯出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
不同于传统银行模式,数字银行不再依赖于实体分行网点,而是以数字网络为核心,以数字逻辑统合业务,以数据的分析、整合、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借助前沿技术为客户提供线上金融服务,且服务趋向定制化和互动化。根据埃森哲旗下埃克斯顿咨询的数据,2020年全球数字银行已达256家,较2018年的60家增长超3倍,市场规模达347.7亿美元,且预计将以47.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数字银行规模将达到7226亿美元。
而在中国,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抢占时代机遇,已走在全球银行业数字化发展前列,并逐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作为中国首家数字银行,该行自建行之初起,即打造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并通过全方位的金融科技能力应用,推出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目前服务个人客户超3.7亿,小微市场主体超410万家,初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这意味着,在我国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数字银行的诞生与发展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普惠金融“老问题”提供了“新办法”。
以科技打破“不可能三角” 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之道
我国数字银行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一方面,各类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数字银行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现实需求又为数字银行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
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金融难题,追根溯源,原因之一是在过往的传统银行模式下,服务普惠人群往往意味着高成本、低收益,金融机构难有动力持续深耕。
在我国,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都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他们的金融需求能否得到更好满足,与区域间金融服务平衡发展、提高弱势群体福祉、走向共同富裕等都息息相关。
但面对小额、高频、分散的长尾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如何能提升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是现实难题。
如何破解?过去10年,我国持续热议这一话题,并已上升至顶层设计的高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为普惠金融打下了政策“地基”,2023年,国务院再度印发《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打破传统银行重资产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数字银行为解决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路。普惠金融之所以称为“普惠”,首先要真的能沉下去,沉到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上,其次还要不亏本、可持续,这样的普惠金融才能实现商业可持续的长足发展。
那么,数字银行是怎么做的?第一步就是要降低服务长尾人群的成本,只有基础成本足够低,才能做到广覆盖、可持续。这也是过去我国普惠金融迟迟无法破局的一大难题,即如何通过优质的科技基础设施,同时满足海量用户、低成本、高可用的“不可能三角”。2014年底,微众银行刚刚成立,当时,国内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大都采用由IBM、Oracle和EMC三者构成的基于IOE技术的集中式架构,这种架构成熟稳定、可用性较强,一直是银行的“标配”。
但IOE架构的弊端也很明显,除应用程序外,所有基础软件并不公开,对于银行而言安全隐患极大。更为重要的是,IOE架构成本高达数亿元,新成立的银行显然难以负担,且也不符合普惠金融低成本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微众银行潜心钻研技术创新,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建立同城多中心多活架构,凭借其高可用、高弹性、高扩展的特点,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及高并发的交易量。
得益于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的应用,微众银行打破了金融科技的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不可能三角”,将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降低至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的水平。目前来看,该系统运行稳定,上线至今,实现了“24×365”的无间断运转,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产品综合可用率高于99.999%,超越电信级标准,单日金融交易笔数峰值达8.4亿笔。
这套创新性的系统成为微众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底层“支柱”,该行亦成为我国首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商业银行。值得一提的是,微众银行的系统架构完全自研。自2018年起,其将基于鲲鹏芯片的泰山系列国产化服务器部署于分布式存储、基础核心组件、应用与资源管理等自身核心金融业务场景,从软件全面国产化向硬件国产化不断推进,真正实现了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全面自主可控。
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当前,保持金融系统架构的自主性是保持金融基础设施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众银行的自研系统又将数字银行的发展往前推了一步。
以数字化服务中小微企业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归根结底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正如上述提到,数字银行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技术发展成熟的结果,也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还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其中的小微企业,更是承担着“创业富民”的重要角色,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稳定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作业模式下,给一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最终获得的收益可能还覆盖不了前期实地调查的成本,且小微企业通常没有抵押物,这也不符合传统银行的放贷需求,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之于传统金融机构,这不是笔“划算”的卖卖。
只有成本足够低、覆盖面足够大,才能让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这其中,数字银行的数字化起着关键作用。
《实施意见》中也提到,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对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数字化”才有利于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微众银行打造的三大工具是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以及数字化精细运营。以微众银行的“微业贷”为例,通过数字化大数据风控,微众银行摒弃了简单的基于对抵押物的依赖,而是以数据、模型来识别企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这使得“微业贷”真正实现低成本的“下沉”,截至今年6月末,“微业贷”累计有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客户总数超70%,此外,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都是在银行没有企业贷款记录的“征信白户”,累计有超30万企业在微众银行获得了首笔企业贷款,而这样的贷款记录,又提高了企业在他行获得贷款的概率。
其次,通过数字化精准营销,微业贷基于对种子客群的网络行为、社会关系等信息进行大数据画像,能更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进一步扩大产品覆盖面,降低获客成本,也提升了运营管理的效率。
再者,通过数字化精细运营,微众银行不仅服务客户当下的金融需求,还可以服务客户未来潜在的金融需求,比如,根据不同行业的周转周期、淡旺季的不同,智能化地对其进行额度等方面调整,不需要企业主动提出申请等,这样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
由此,微众银行用三大数字化手段,让普惠金融走出了一条“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商业可持续”的路线,突破了传统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当前,《实施意见》提出了未来五年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即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金融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数字银行正是打造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的一大“利器”。过去,数字银行已经证明了其在解决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扩大覆盖面、提高融资效率和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数字银行在推动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以及支持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普惠金融纵深方面还将发挥更为关键的能效。
据了解,作为数字银行先行者,微众银行提出要通过领先的数字科技能力,让企业主体和大众客群不分地域、不论贫富都能公平、有尊严地享有平等优质的金融服务,这或许也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