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刘彦谷 刘彦君 陈远扬 摄影 纪陈杰 制图 赵海运
如果唐朝有微信,当李白在朋友圈发布《蜀道难》时,杜甫一定会点赞,也会在多少年后踏上蜀道之际,在诗人群里@太白兄,“蜀道难,太白兄诚不我欺。”《蜀道难》是李白的千古绝唱,虽然据专家考证,他并无涉足蜀道的经历,只是以此诗劝谏,但诗人以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想象,书写了蜀道的峥嵘,突兀,强悍、崎岖。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时光步入21世纪,这条中国历史上最难走的道,这条深入四川血脉的路,在岁月的历练下,已经成为历史文化传承的活化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窗,西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绿意葱葱的古蜀道
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干线,是古代四川与中原交流、贸易的最主要通道。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首站,便开启对金牛道的寻访,相继来到翠云廊、昭化、剑门关、朝天关……拨开郁郁葱葱,走进千年蜀道,聆听古今传奇与智能时代的绵延与赓续。
蜀道徒步游
犹存威力
岁月不败金牛道
暂不论从成都到广元, 仅从广元车站到大朝驿,原本古人步行需一天的路程,现在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
还没领略蜀道的魅力,就领略了蜀道的威力。
前往大朝驿山路十八弯的车程,现代交通虽然路途平缓,但架不住左转右绕蜿蜒而上,同行的摄影师直喊“遭不住了”,一下车,腹内便“翻江倒海”。
大朝驿位于昭化云台山下的白卫岭,“大朝驿又称大木树,其实它本名达摩戍,三国时期就已经是入川必经之地,西通蜀省北达帝都。”蜀道文化研究专家任国富告诉我们。
据任国富介绍,在清代,大木树驿站处在从陕西到成都的大道上,各式人马过往频繁,中转紧急。《大清一统志》载:“大木树驿在昭化县西南四十里,马驿也。”其主要职能是传递各种公务文书件,上要将昭化方向的文书邸报等及时送到剑门关驿站,下要将来自剑门关驿站的文件等送到昭化,另外还要承担过往公务人员的食宿歇息以及马匹的喂养、行李的托运等服务保障。”简言之,大木树驿既是邮政所又是物流中心。
任国富老师讲解大朝驿
“高峰时期,大木树驿站的驿马有十八匹,马夫九人,加上塘兵、掮夫、后勤人员应在二十人左右。” 在任国富的描述中,这个古蜀道驿站的昔日繁忙浮现眼前。
据考证,清代诗人张问陶、李调元等曾留宿大朝驿并赋吟诗篇。如今的大朝驿,原址已不复存在,在原址附近修复的大朝驿是一家客栈,依然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客,只是鲜有马蹄声。
如今的大朝驿已成农家乐
沿途,千年古柏遮天蔽日,石板路青苔深浅不一,这条古人入川的必经之道,早已经告别了昔日喧闹,在宁静中守护着一段段过往。午后,阳光透过罅隙,折射在古蜀道上,那依稀可辨的挡马石、马蹄印,还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描摹着古人肩扛手提,蜿蜒逶迤,踯躅前行的画面。
竹垭铺又名竹垭子,位于昭化镇大朝驿村,古时也为一驿站,因竹林繁茂而得名。深秋的竹垭铺古蜀道,仿佛一处秘境所在,深绿、浅绿、墨绿……浓得化不开的秋意,保存完好的石板路,与斑驳的岩石浑然天成,盘成岁月的包浆。
沿竹垭铺步行数百米,有两处摩崖石刻,若不是任国富指点,很难认出上面刻着“砥矢周行”和“化险为夷”的字样。这源自《诗经》中的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也是古人对蜀道的期许。
世代接力
呵护“蜀道奇观”
古蜀道作为北连关中平原西达蜀地成都的主要官道,粮草、盐铁、税赋、蜀锦、茶叶等商贸物资的大通道,官道、行道树得到严格保护和修缮。
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道路两旁全是高大挺拔的古柏,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据说。这里树龄最高年龄已经达到2300多岁。
翠云廊被誉为蜀道奇观,得益于人们对古柏的呵护。
翠云廊
从明代开始,就颁布施行了“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剑阁县沿袭古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古蜀道和古树的文件和制度,党的十八大以后,每任县长离任时都要对古柏进行清点、移交。老百姓以护路爱树为己任,修桥补路、栽桑植柏被视为一种美德。
“我们没有很高的文化,我们不懂很多科学道理,但是给我们的感觉,你来了以后,首先第一印象,感觉到舒适凉爽。”剑门关镇天桥村一组的王世银从小就和这片古柏生活在一起,在祖辈们的口耳相传中,对古柏的守护已经深入他的血脉。为实现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剑阁县创新古树保护责任制工作体系,设置了“树长制”,王世银就是其中一位“树长”。
每天早上,王世银都会骑上摩托车,巡护一遍自己的“邻居”。蜀道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在389株古柏的身份二维码上,都有王世银的名字。
每棵古树都有身份证
与王世银一样,一起默默维护蜀道绿意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昭化镇大朝驿村的王建元和邓友刚是“蜀道社长”,负责辖区里皇柏古道的维护,清理垃圾、遇到恶劣天气预警,更要四处巡视防止道路垮塌。70岁的王建元每天要在管辖的三千多米蜀道上走好几个来回,2019年8月份的一个雨天,在维护蜀道的路上,因为路面湿滑,50多岁的邓友刚滑了一跤,摔伤了左手手肘。
蜀道社长邓友刚
“从前年开始,走蜀道的人多了,主要是环境好了。”看到南来北往的游客从自己维护的蜀道上走过,谈及内心的感受,淳朴的邓友刚笑了:“那我心头肯定是踏实的,满意的!”
蓄势发力
盘活大蜀道
如今,蜀道游全面发力。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汉中失守后,姜维退到剑门关列营守险,抵御魏兵,屡建战功,受到蜀汉人民的敬仰。现在,在剑门驿道上,依然有许多与姜维有关的遗迹和传说……
白天的剑门关,雄,险,奇,仅默默矗立着,便有着“天下雄关”当仁不让的气势。
入夜的剑门关,又呈现出另一种姿态,山为屏,关为幕,高科技与古遗址的融合打开文旅产业新思路。
灯光秀《剑门长歌》以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完美契合蜀道千古风流,让游客们穿越古今,开启一场全新的可视、可听、可互动等多重感官体验盛宴。演出中,大型崖壁、关楼建筑Mapping投影秀,灯光表演、声效互动等科技手段相互联动演绎,令观者惊叹。
在昭化古城,有一个人,也在日复一日地讲述着蜀道的传奇,讲述着三国的滚滚烟尘。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这句川北俗语流传甚广。
昭化古镇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这里有保留古建筑原貌的四街五巷,有考棚、县衙、费祎墓、汉城博物馆等文物资源,有明清时期的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昭化三国评书艺人,同时也是川北雷棚评书的第四代传承人,苟银春对家乡昭化深沉的爱全部寄托在评书中,他的讲述绘声绘色,加上声台形表,葭萌关、阆中、明月峡、剑门关……蜀道遗迹跃然眼前,蜀汉兴亡娓娓道来。20元,一杯清茶,一段评书,成为昭化古城游一个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也成为传播蜀道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国评书艺人、川北雷棚评书苟银春
听完三国评书,逛逛古城老街, “砰……砰……砰……”手艺人挥汗如雨,用传统古法捶打出的纯手工核桃酥,热得烫嘴,酥香扑鼻,人们哈着气跳着脚快速咀嚼着,嬉闹着,享用着。
蜀道依旧
却已不再难于上青天
历史、文化、古迹、美食、交通,无不赋予蜀道新的内涵。蜀道难已不是唯一标签,蜀道易、蜀道美,蜀道香,蜀道绿……一条大蜀道铺就的锦绣之路正在与世界对话。
先秦时间,秦始仓统一中原,派司马错伐蜀,开辟蜀道……在这道路上演绎着许多故事。在鸟道的背后是猿猱道,鸟道和猿猱道均取自李白的《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猿猱欲度愁攀援”。
现在的鸟道是人工凿取的一条观光道,是勇气的试金石,只能飞鸟才能掠过的这条道,狭窄到仅能一人通过,右侧的铁索下是万丈深渊。虽然战战兢兢通过时,不时传来前后体验者的尖叫和“哭嚎”,但对剑门雄关的挑战, 不就在这如履薄冰的乐趣之中吗?
朝天关作为进出川的北大门,被海内外誉为“出蜀第一扼塞”“嘉陵山水之最”,是川北重要军事关隘。自唐宋以来,一直在蜀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代名将曹友闻、张献忠义子刘进忠等驻守朝天关,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
据了解,朝天岭的现有资源也将进行打造提升,修缮古驿道,复建朝天关,再现“北门天街”景象,并将朝天关与朝天峡连为一体,以古道复兴铺陈朝天全域旅游新篇章。
古驿道
广元今年9月已推出“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分别以昭化古城、剑阁汉阳镇、普安镇为起点,推出了三条徒步游线路,沿途将特色美食、历史典故、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使古蜀道徒步游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倍增。
蜀道徒步游成广元的文旅项目
记者曾亲身体验。虽然当时天空飘起了雨,而且随着行程的深入,雨越来越密,路面越趋湿滑,但徒步者的兴致不减。一边强身健体一边品味历史,还能“偶遇”李白与诸葛孔明,岂不快哉?!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在《剑门道中遇微雨》一诗中写道,当雨丝轻抚面庞,彼此的心境瞬间契合, 或许这眼前的马蹄印,就有陆游所骑的那头驴留下的DNA。
蜀道文化还涉及生命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生态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相关专家正在重新对四川境内的蜀道进行调查,梳理,关于蜀道的文献日益丰富。
金牛道上的马蹄印
10月28日传来消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于2023年11月起开展。此前在广元召开的蜀道保护利用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指出,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川陕甘渝4省市要率先实施蜀道专项调查,尽快摸清文物家底,涵盖更多要素,遵循应保尽保,拓展保护范畴。川陕甘渝4省市要加强合作,主动作为,共同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
蜀道,未来可期。
“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约857年前的寒食节,行走在金牛道的陆游,发出如此感慨。
2023年,寻路蜀道的我们,亦感慨:此日金牛道,赓续新传奇。
END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