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曝“儿童精神科爆满”,我们从一线医生的独立观察中收获什么?

评论丨曝“儿童精神科爆满”,我们从一线医生的独立观察中收获什么?

00:00
05:30

他/她可能是情绪“生病了”,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下一个“不求上进”的结论,多一点耐心和尊重,给孩子一个能够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并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去就诊

最近,一篇《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引发了社会关注。其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并不限定于新学期开学后才“冒出来”,他们的情绪心理状态比较容易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成长、学业、社交、情感发展等多方面压力。在身体发育的同时,精神心理健康的需求也同样重要。在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青少年可能出现情绪管理失调和危害自身健康的行为,并随年龄增长而呈现聚集、增多或延续至成年期的趋势,进而影响其终身健康。

↑2023年10月10日,一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正在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图据视觉中国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在网络和线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等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公众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的了解。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据央广网报道,《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021年5月,我国发布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当下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似乎时不时就能看到有孩子因为压力太大被诊断为抑郁而办理休学,或者有重点中学的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跳楼之类的痛心消息。因为获取信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抑郁症这种情绪疾病变得越来越儿童化。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否增高,需要严谨的、全面的、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不要随意凭简单印象作情绪表达,而是要承担起更多监管和思考的责任。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精神科医生,在接诊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点值得家长重视的情况。

首先,与成年抑郁症患者相比,儿童青少年更容易表现烦躁、激惹,即说话做事没有耐心,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而且变得特别敏感,会特别在意身边人的言语或态度,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一旦感到被同龄人排斥或欺负就变得心情很差,往往采取回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肯上学的方式去回应。

其次,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容易反映出各种躯体症状,年龄越小,身体不适越多,比如头痛、腹痛、心慌、胸闷、失眠等。很多学生因为失眠而出现作息紊乱,夜里睡不着,白天起不来,直接导致反复请假、落下课业、上不了学。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却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家长的不理解,误以为孩子的上述表现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也导致了一部分未成年人患者没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第三,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表达直接简单、不够深刻,且情绪管理能力欠佳,容易冲动,行动欠缺考虑。一旦负性情绪难以舒解,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在某个事件或场景的压力下出现情绪爆发,容易出现捶墙、抠掐、划伤皮肤、饮酒或过量服药等自伤行为,严重时可能在一时冲动下实施极端的自杀行为。

第四,相对于儿童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表现出更多的无助、无望感、乏力、疲劳、思睡、自杀和物质滥用;而儿童抑郁症的患者,则更多存在分离焦虑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如果一个孩子忽然“变懒了”“不爱学习”、动不动就哭泣发脾气、出现自伤行为的话,说明他/她可能是情绪“生病了”,正在经历着令人痛苦的情绪困扰。此时,建议家长重视起来,不要急于给孩子下一个“不求上进”的结论;多一点耐心和尊重,给孩子一个能够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并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去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及早干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