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小组准备好了吗?那我们现在开始了……”10月中旬,在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的一间教室内,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机器人课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学生们在老师陈婷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搭建机器人、现场编程、完成任务,一气呵成。
作为全市最具特色的机器人特色课堂,陈婷每周要给六、七两个年级每个班的同学分别上3-4节课。“孩子们2-3人一组,通过实战来考验他们的动手能力、物理知识、编程技巧、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比赛时还非常考验他们的临时决策能力。”陈婷说。
从开发一门广受欢迎的特色课堂,到打造一系列精品的德育课程,再到形成“五育并举,六化育人”的绿色德育新路径,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用了20年的时间,来把这一件事情做实、做好、做精,做出“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模式。用学校党委书记杨景华的话来说,这就是对学校“绿润生命,盛及未来”办学理念20年如一日的探索、深化和实施。
20年,关于“绿色发展”,蜀光绿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创新
将自贡非遗植入课堂 扎染社团“一染坊”屡获国家、省、市荣誉
在扎染社团“一染坊”教室内,学校三年级的20多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围绕着师承自贡扎染国家级传承人张晓平大师的曾燕燕老师,一边看一边动手捆扎。“捆扎一定要紧,紧的地方才会留白,才能形成最终蓝底白花的图案。”曾燕燕一边操作一边教学,一边还在纠正孩子们的动作。
扎染课
从教19年,她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小学美术接轨的特色课程。“这是初级学员,开学的第2周主要是学习包物扎和橡皮筋捆扎等技巧。”她说,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觉得自贡有这么神奇的非遗文化,特别地好奇。
“扎染课堂探索的是地方特色文化,锻炼的是孩子们手脑的协调能力,核心是对文化的理解和对审美的感知。”曾燕燕说,学好了技巧才会有兴趣,未来他们当中才会有人来传承和创新这门技艺,甚至走上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这条事业的道路。
曾燕燕的课程安排得循序渐进:新学期的第1周,主要是准备材料,给孩子们介绍扎染文化;第2周,介绍捆扎技巧;第3周,教孩子们学会包物扎技法“包弹珠”;第4周到第7周,熟练运用包物扎技法;第8周到第11周,介绍塔扎及技法;第12周到第16周,利用塔扎图案在生活用品中进行创作。
不仅在学校讲,曾燕燕还把这堂扎染课带到了市内外——开展市级分享讲座《聊扎染二三事》,参加自贡市文化馆公教活动教授《自贡扎染》,参加自贡市组织的送教凉山讲授《自贡扎染》。多年来,曾燕燕和她的扎染课,受到校内外孩子们的热捧。
怎样让自贡非遗等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00后10后的孩子们喜爱和传承?趁热打铁,学校很快组建了扎染社团“一染坊”,把这门非遗课程变成全市中小学地方传统文化课堂的一大特色,也让自贡扎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这个团队仅有3人,多年来,大家始终在反复琢磨,如何更好地将这项非遗文化植入课堂。”曾燕燕介绍,她们搜集资料、拜师学艺、亲自操作、教授学生,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研发了染画、布包、靠枕、玩偶、挂饰、香囊、服装、扇面等课程体系,让扎染从工艺品变成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成功地让学生们爱上了扎染这门艺术。如今,学校的扎染社团“一染坊”已是全市德育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深受教育工作者好评。
近年来,扎染社团被评为省、市级优秀社团。社团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一染坊”被评为省级优秀艺术社团。2021年,评为全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获此殊荣的全市仅有三个。
不仅如此,学校还坚持“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的策略,挖掘教师潜能,精心打造剪纸、彩灯、龚扇、扎染等非遗特色课程、“创客”机器人、体育舞蹈等特色课程,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活动。其中,体育舞蹈荣获全国舞动中国排舞联赛特等奖,“创客”机器人荣获世界锦标赛三等奖,机器人创客实验室被评为全市首批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生王若麟的科创作品再获市长奖。
在全国赛事上获得殊荣
改革
打造精品德育课程 将德育课堂精品化、序列化、品牌化
扎染社团“一染坊”的成功,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在学校副校长江雪梅看来,这正是学校近年来持续打造精品德育课程的结果,“精品化、序列化、品牌化,是学校对打造精品德育课程的具体要求。”
为什么要打造精品德育课程?“这几年,我们在实施德育课程时发现,部分德育课程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兴趣,达不到最初想要的效果。”江雪梅说,正是这个现象,为德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
随后,学校将部分德育课程进行试验和改革,把孩子们的体验感放在中心,以孩子德育成长要求为出发点,从深度上来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扎染社团“一染坊”就是一个改革成功的案例。
“再比如,孩子、老师和家长都已经对传统的劳动课审美疲劳了,课程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江雪梅介绍,学校进行改革后,制定了年段家庭劳动项目清单,结合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活动,开展居家亲子劳动课程,培养家庭劳动技能。同时,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开辟马鞍山、职技校等多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绿色劳动+”课程实施体系
除此之外,学校不仅在家校共育中开展传统的家长会、成立家委会、举行家校联系工作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还在六年级开展心理健康主题亲子活动,针对家长建立学习群,在全市率先推出家长课程,定期向家长定向推送,获得了家长的强烈反响。
这些精品德育课程的成功改革,并非“运气”。而都得益于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五化并举 六化育人”绿色德育新路径的实施。
探索
以“绿色教育”为统领 形成“五育并举,六化育人”的绿色德育新路径
“绿润生命,盛及未来”,是学校一贯以来的办学理念。学校依据德育新发展、新要求,积极探索以“绿色教育”为统领的绿色德育有效策略,逐步形成了“五育并举,六化育人”的绿色德育新路径。
如何绿色发展?以序列化课程明德、情景化文化润德、主题化活动养德、社会化实践习德、生本化管理塑德、全员化协同育德,是学校绿色德育新路径的基本思路。
“学校绿色德育教育最后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实现全面发展。”学校党委书记杨景华说,让孩子们生命向阳而生,向美而行,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做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绿色德育教育最终想要的结果。
这个绿色德育教育怎样实施?“我们一直秉持‘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不同’的学生观,用丰富多彩的课程为每一个‘美丽不同’的生命搭建全面发展的台子,用课程的台子托起每一个孩子的‘珍贵存在’。”
学生们正在体验劳动课
杨景华介绍,学校构建完善了学校 “九年一贯制分段式序列德育方案”,让德育“有标可依”。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及接受能力,将学生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九个年级,优化、细化各年段德育目标、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九年的学习中能更加全面、系统和丰富地自主体验和感受教育活动,获得全面发展。
同时,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德育与教学融合,让德育“有路可走”。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课程与教学之中,把德育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注重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让德育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实施契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落到了实处。
每年,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三四五”德育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三教育”:“感恩教育”“明星教育”“君子淑女教育”;“四活动”:阳光体育活动、选修课活动、国学诵读活动、研学活动;“五节”: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科创节、学科节,尊重个性,培养特长。
成效
20年的砥砺前行 让每个孩子五育并举不被辜负
学校20年成果汇报演出
常年坚持绿色德育教育,让学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两年来,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示范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四川省初中德育创新成果奖等荣誉,绿色德育教育功不可没。
2022年,在办学20周年之际,学校举办了“二十正青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成果汇报系列活动。启鉴后人的校史、画册,优质精美的师生文集,丰富精致的扎染、剪纸、书法、绘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展,引人入胜的创客机器人展示,大气美奂的文艺晚会,充分展现了绿盛办学20年来砥砺前行的丰硕成果与品牌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五育并举,让每个孩子都不被辜负!杨景华最后说,学生健康成长需要高品质的教育,因此学校始终探索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建构五育融通的课程体系与校园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发展机遇,是蜀光绿盛绿色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推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