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得主点赞成都:被这里浓厚的音乐氛围感染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得主点赞成都:被这里浓厚的音乐氛围感染

00:00
06:02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专业影响世界,用音乐和世界对话。今年,是“金钟奖”连续第三届落地成都,再次向世界展示成都这座城市的音乐魅力。

经过9天的复赛、半决赛、决赛,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个项目的20名金钟奖获奖选手已全部产生。25日,本届金钟奖获奖者代表接受媒体采访,畅谈在成都比赛的幕后故事。

林子豪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设声乐、声乐、二胡和小提琴四个项目的比赛。说起获奖的感受,本届金钟奖声乐比赛第一名林子豪表示,“比赛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也鞭策着我未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在林子豪看来,参加金钟奖比赛心态很重要,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对音乐的信仰。

1987年出生的林子豪先后在意大利罗西尼音乐学院、威尼斯音乐学院深造,2015年获得意大利声乐艺术硕士学位,现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

这次参加比赛,林子豪深切感受到成都浓厚的音乐氛围,“成都有很浓的音乐气息,一直感染着我。比如成都城市音乐厅周边,我就感受到了。在四川音乐学院旁边、在路上散步的时候,我会听到成都的市民朋友们在唱歌。”

陈滢竹

本届金钟奖声乐比赛第一名陈滢竹透露,从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开始,她就来成都参加过比赛,“每一次比赛和历练都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也不断地总结经验,能够在这次获得好成绩,谢谢我的家人,谢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陈滢竹是民族女高音,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青年英才。

陈滢竹表示,成都的音乐氛围非常好,不管从事音乐行业的人,还是非专业人士,大家对音乐艺术都非常感兴趣,“包括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非常多关于音乐的东西,我看到后非常开心。”

章海玥

本届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一名章海玥表示,她为了这次比赛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备战本届金钟奖有半年的时间,很累,非常耗精力,拿到第一名的时候,我长出了一口气,非常激动。金钟奖很沉重,要从零开始,对我们后辈来说,也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章海玥是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于红梅教授。比赛前,章海玥和爸爸妈妈去了趟宽窄巷子,被这里浓厚的文化吸引,“我很喜欢成都,我不只是参加金钟奖才来过成都,之前的文华奖我也来过,好吃得太多了,但由于比赛期间怕刺激到肠胃,所以今天过后我开始在成都大吃特吃。”

比赛之余,章海玥会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我走在大街上总会看到有人在敲鼓唱歌,年轻人自得其乐,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放松、舒适的城市,我每次练琴练久了,会到江边走一走,看到很多年轻人在江边聚在一起唱歌、聊天、喝酒,这种氛围特别好。”

罗超文

说起获奖感受,本届金钟奖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罗超文十分谦虚,“我觉得很大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运气比较好,发挥得还算比较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以及家人、朋友们的支持。因为之后我还有比赛,所以继续努力。”

罗超文是青年小提琴演奏家。7岁半开始师从肖思山老师学琴。后师从黄晨星教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本科,师从王泓教授、张佳老师。后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童卫东教授。曾任中国少年交响乐团首席,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

罗超文曾参加一些国际比赛,在他看来,参加金钟奖选手的水平很高,他们完全可以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参加比赛。

罗超文表示,这次来成都参加金钟奖,感受到成都人很喜欢音乐,“比如从台下观众的数量来看,不是工作日或者没有事情,大家都比较喜欢来听音乐,加上成都城市音乐厅贴了那么大一张海报,这种宣传是非常好的,也会激励大家听见好音乐,这种良性循环会不断地往下进行。”

此外,25日,本届金钟奖获得者朱婧、王耀漳、梁了凡与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获奖选手张宇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参加“遇见金钟”街头路演活动,他们为观众带来一首《孤勇者》,致敬每一位逐梦金钟的勇者,极具风格的编曲和合作得到观众阵阵掌声。

在黑胶广场,本届金钟奖获得者陈滢竹、郝菲、罗超文带来动感十足的新编版《太阳出来喜洋洋》,极具川渝特色的演出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