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号钢琴奏鸣曲,A大调,Op.2 No.2 Ⅱ.热情的广板

第2号钢琴奏鸣曲,A大调,Op.2 No.2 Ⅱ.热情的广板

00:00
06:36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这个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无人不知。的确,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然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永垂青史。
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首简易奏鸣曲,3首早期的《选帝侯奏鸣曲》,这样总共算起来有37首。37首中的精华自然是有编号的32首。这32首中第十二号以前的都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应该属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号《悲怆》虽作于1797—1798年,却已很具中期特色:个性的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第八号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3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但第二十九号《槌子键》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发展到极限的作品,无论曲式之宏大、情绪之强烈,都不应列入后期。贝多芬的后期是那种超脱的灵秀,严格意义说,在奏鸣曲中,真正属后期的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号3首。

贝多芬这32首奏鸣曲中,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自《悲怆》起,经由《送葬》(第十二号)、《月光》(第十四号〕、《田园》(第十五号)、《暴风雨》(第十七号)之发展,至《华德斯坦》(第二十一号)、《热情》(第二十三号)、《告别》(第二十六号)、《槌子键》(第二十九号)发展到顶点。在没有标题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号(降E大调)和第五号(C小调)。第四号结构宏大,其规模可与第二十九号媲美(32首中此两首篇幅最长),其早期的技巧高峰与第二十九号中期的技巧巅峰相比,极有意趣。第五号结构严谨,也有一种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鸣曲中,C小调仅3首(第五、第八《悲怆》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与C小调的调性分不开(贝多芬善于在C小调上发挥)。中期中,第十二号的变奏曲、第十三号(降E大调)第一乐章那种幻想感,非常迷人。而第二十七号(E小调),有真正的“告别”之称。

当然,贝多芬的后期风格的3首,味道应该说一首比一首“曲径通幽”,技巧上的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处于宁静,那种超脱的灵秀之气,给这3首一种极难悟通的深邃。3首中,最最出色者自然是32首的终点—第三十二号(C小调)。这一套钢琴奏鸣曲其实比交响曲甚至也比早、中、晚分期明显的16首弦乐四重奏更清晰地记录了贝多芬的艺术创作历程;这32首奏鸣曲实际比弦乐四重奏还要单纯地记录了贝多芬创造的艺术境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付娜FuN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