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把舞弊做成生意,是时候斩断“助考黑产链”了

正观快评:把舞弊做成生意,是时候斩断“助考黑产链”了

00:00
02:42

正值一年一度企业秋招旺季,应届毕业生忙活了起来:绝大部分人忙着提升自我以便找到心仪工作,可有一些所谓的“助考中介”也忙碌了起来,他们号称可以通过舞弊的手段来竞争岗位。这样的帖子,在闲鱼、淘宝等网购软件上并不少见,月销量也十分可观。

按理说,企业秋招笔试有着较为严格的选拔机制。然而,由于求职者异地、时间冲突,以及人才选拔效率等问题,入职现场笔试变成了网络笔试,虽然更加便捷和灵活,却也给作弊提供了机会,催生了“助考黑产链”。

考生想要进入某心仪企业,靠的不能是“剑走偏锋”。当找“助考”进行作弊成了一种更大的需求,就形成了畸形市场。倘若在线笔试作弊成风,将践踏社会和职场的诚信理念,加剧求职市场不正当、不公平竞争问题。在法律上,一些考试作弊也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破除“助考”舞弊现象,关键在于提高违法成本。这一点上,既需要从监管、技术等多角度相向发力,也需要招聘企业、平台和有关部门多主体形成合力,共同确保求职公平。让每个人都能遵守规则,让规则底线像大理石一般坚硬。

具体而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产品研发实力,提升反舞弊技术,封堵当前技术漏洞,用严密布防斩断黑灰产业链;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高商家准入门槛、加强业务资质审查,杜绝此类信息在平台的进一步传播;监督关口前移,则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组织作弊人员、平台的监管处置力度,并协调行业协会出台管理规范,将“助考”纳入常态化、系统化的治理射程。

对于“走捷径”的考生,也不能轻易放过。企业可及时取消作弊考生的成绩和录用资格,若发现已入职人员是以代考舞弊等欺诈行为通过招聘考试的,可在发现的一年内,依据相关规定撤销合同、主张损害赔偿。应该看到,考生“剑走偏锋”的后果不是谁都能承担的,与其寻求“助考”的不法手段,不如将时间花在提升自我能力、积极备考上。毕竟,就算侥幸混入面试,最终能否录用不还是要看自身实力?

“助考黑产链”不可助长,侥幸者不能纵容,只有在“无利可图、风险巨大”的法治环境之下,在企业、平台以及职能部门的合力之下,“助考”舞弊现象才能销声匿迹,才能确保求职考试的公正公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