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4月12日以色列与最后一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签署停战谈判后,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
战争虽然是以以色列胜利为结局,但这一结果更加深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当初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收留了犹太难民,如今反客为主、鸠占鹊巢,以色列占据了4/5的巴勒斯坦土地面积,还打败了阿拉伯联军,可以说是新仇旧恨。
▲以色列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获得了大量的巴勒斯坦土地
以色列也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毕竟自己初来乍到,还抢占了阿拉伯人的土地,阿拉伯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吃了大亏,肯定不会甘心。故而以色列积极扩军备战,短短不到10年间,以色列已经拥有军队10万人,400辆坦克、150门火炮、155架作战飞机、数十艘军舰。
但以色列面对的毕竟是整个阿拉伯国家,单靠自己依然难以抗衡。假如能够引来域外势力干预,那样以色列便可以借力打力,进一步削弱阿拉伯国家。而在此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
【英法出兵苏伊士运河,以色列机会来了】
1956年6月,英国军队全面撤出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依然被英法掌控。在英法看来,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了反殖民运动,以往被英法殖民的亚非拉等国纷纷独立,过去殖民式的占领显然行不通。埃及作为英国长期的殖民地,自然也不例外。
但苏伊士运河却不能放弃,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极大的缩短了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航贸距离,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重要通道。控制住苏伊士运河,就等于扼守住了世界贸易的咽喉,好处极大。
▲苏伊士运河极大的缩短了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贸易航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运河航线
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但该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英法人不放弃,在9月19日,英、法、美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可以说,英法的伎俩完全就是借所谓的“国际管理”制度躯壳来操控苏伊士运河所有权,法案自然不会被通过。在这种情况下,英法撕去了伪装,决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种套路,是西方国家最擅长的。
但此时的英法刚刚经历了二战不过10年左右,国内百废待兴,对外作战,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就是兵力不足,此时英法将目光投向以色列,希望以色列出兵支援英法联军。
英法选择以色列是有原因的。
首先,以色列紧邻埃及,与苏伊士运河仅隔一个西奈半岛,西奈半岛东西最宽处不过210公里,汽车两个小时就能从以色列南部开到苏伊士运河沿岸。
▲以色列紧邻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可以朝发夕至,是英法联军盟友最适合的人选
其次,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矛盾极深,尤其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更是加深了这种矛盾。
而以色列在获得英法抛来的媚眼后,也欣然接受,双方一拍即合。
以色列早就不满埃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相当于是切断了以色列南部航线,以色列认为这是埃及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失败后对以色列的报复(事实确实如此)。为此,以色列甚至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早就希望能够借域外势力削弱阿拉伯国家,而英法此时正是给了以色列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埃及是上次阿拉伯联军的主力,战斗力也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强的,假如能够借此机会打击削弱埃及,那将极大降低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的威胁。
1956年10月13日-14日,英、法、以三国秘密制定了作战计划。该计划集结了英法以三国联军22万人,各型战舰100多艘,其中包括数艘航母和巡洋舰,飞机400多架。
▲英法拥有强大的海空军优势
计划决定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进攻埃及军队,从而吸引埃及军队的主力。英法则在海上通过航母出动轰炸机摧毁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军事设施,随后从塞得港登陆,向苏伊士运河区进攻,从而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区域,全歼埃及军队。
埃及军队也并非没有准备,自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军队也积极备战,到1956年,埃及总兵力15万人,坦克500余量,飞机250余架。但埃及在西奈半岛的总兵力不过3万人,与联军对比悬殊。
【第二次中东战争打响,英法以群殴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以军率先发动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由以军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进攻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以军空降了约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部队3000人也向米特拉山口猛烈进攻,两方人马回合。虽然埃及军队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势顽强抵抗,但无奈兵力薄弱,激战至黄昏,以军最终占领了谷底东部。
1956年10月30日,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从而威胁埃及在西奈半岛的主力部队,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马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易守难攻。
▲以色列与英法联军从东北两路夹击埃及军队
1956年10月30日中午,以军第7旅进至乌姆卡特父南线600米处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袭击,损失不小。但随即以军采取迂回战术,并在空军的配合下,向埃军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攻,埃军顽强抵抗,战役陷入僵局。
▲以色列军队进攻西奈半岛
西奈半岛局势紧张,埃及立即调派增援力量准备度过运河,但此时英法以保护运河为由,限埃及12小时停火,并且容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容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那等于将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拱手送给英法,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埃及断然不能接受。而且,事态发展到此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以色列和英法合唱的一出戏。
故而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随即在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以100多艘军舰,650架飞机,对埃及的15个机场进行轰炸,并且对苏伊士运河周围的埃及守军和防御工事进行持续打击。并且在11月5日利用直升机和伞兵对塞得港、富阿德港事实伞降。
▲塞得港是苏伊士运河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英法联军一旦攻占,便可以凭借强大的海空军顺流而下,占领整个苏伊士运河,并且威胁埃及首都开罗
11月6日,英法出动2.2万余人的登陆部队攻占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奋起反抗,甚至播发广播,通报英法军队伞降和进攻地点,从而迅速组织兵力前往支援。
由于英法对塞得等港口的进攻,埃军无暇顾及西奈半岛战事,撤回了3万名守军到运河区域加强防守,以军随即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
▲西奈半岛以山地为主,地产贫瘠,相对于珍贵的苏伊士运河和土地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对埃及来说显然不那么重要
【美苏出面干预】
但随着战争的继续,英法始终没能在塞得等港口站稳脚跟,而国际社会对英法以三国群殴埃及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二有核武器,且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苏的态度就十分重要了。苏联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
苏联的态度把以色列吓得不轻,本·古里安原本只是想借英法之手获得部分权益并且削弱埃及,没想到苏联竟然发出动摇以色列建国的表态。随即迅速向联合国发出声明,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而苏联的威胁也为以色列日后发展核武器埋下了伏笔。
▲苏联的态度把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吓得不清,慌忙向联合国提出了无条件停战的声明
苏联同时向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发出了信函,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吓得英法慌忙要求美国必须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和条约的可靠。
苏联还像美国发出信函,声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苏联罕见的强硬态度使得西方国家大为紧张,美国也左右为难,如果强硬回击苏联,不但有引发两国冲突的可能,而且还会得罪广大的阿拉伯国家,但如果服软,则等于是在此次的争端中认输。
▲在当时,英法根本没有实力对苏联,必须要借助美国和北约集团保证自身的安全
为此,美国一方面声明拒绝配合苏联的建议,一方面还照会英法以三国,要求12小时内停战。
再加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强烈谴责英法以的行径,最终三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联军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色列军队也撤出了埃及,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联合国军”暂时管理,但这也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自此,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了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226人,损失飞机50余架。
以色列军队死亡约200人,伤1000多人,飞机损失20架。
埃及军队死亡16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1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战争结果是英法啥好处没捞着,并且加速了英法两个老牌强国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瓦解,而美苏则展现出了主宰全球的力量,真正的体现了超级大国在国际局势中的关键影响力。
以色列成为最终赢家,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打通了沟通红海和印度洋的南向航运通道。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被以军俘获的埃及军人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战役,以色列一改防守的态势,主动向阿拉伯国家进攻。在美国的支持下,建国不到10年的以色列已经亮出了它的獠牙
简单说两句世世界还有一点点公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