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海外“C位出道”,打造中国文化新名片

中国科幻海外“C位出道”,打造中国文化新名片

00:00
12:21

10月18日至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全世界幻迷们的目光聚集成都。在大会期间颁发的2023雨果奖,海漄作品《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科幻插画家赵恩哲获最佳职业艺术家,《零重力报》获最佳粉丝杂志,中国作品及人员获得的奖项类别丰富、人数众多,为历届之最。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不仅是一场科幻迷的狂欢,也标志着中国科幻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科幻文学跨越了语言、文化与地理空间的界限,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读者和业内权威的认可与赞赏。

扬帆出海的科幻,正在成为熊猫、功夫、美食等之外的一张中国文化的新名片。

《三体》:向世界呈现“中国人的想象”

2014年,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将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第一部翻译成英语出版,次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至此,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逐渐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让全世界幻迷为东方想象所惊叹的“三体时代”,就此来临。

“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科幻作家会采用刘慈欣那样‘非商业’的方法去创作科幻小说。”《三体》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用《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的话来说便是:“像一个集束炸弹一样,为中国科幻炸开了一条路。”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沙龙之一 “三体全球粉丝见面会”

《三体》英译本编辑利兹·格林斯基曾提到,《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上市后,在《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类榜单中,迅速排行畅销书榜第19名,这也是翻译类科幻小说第一次进入该排行榜。

2016年,《三体》又相继出版了德、法、泰、韩、日、西班牙等十余种语言的译本。《三体》日文版译者泊功,也是刘慈欣的粉丝,他说,《三体》从宏观的角度来描写宇宙天体,从开始一直讲到灭亡,对他来说是奇迹般的描写方法,“日本有一家卫视电视台播放了《三体》连续剧。在我这次来中国参加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之前,我把它都看完了。在看到电视剧作品后,让我对小说文字上想象不出来的东西的理解比以前深得多。”

泊功接受记者采访

《三体》的火爆,引起了国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华盛顿邮报》刊载文章,赞扬《三体》完美地结合了“硬科学”和冒险;《纽约客》称,刘慈欣的小说唤起了人们对探索和宏观的美景的兴奋感,是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如今,《三体》已经输出31个语种,实体书和电子书销量近3000万套,更重要的是,《三体》已成为全球知名科幻IP,衍生出动画、电视剧、游戏、漫画、实体商品、线下场馆等等一系列“三体”产品。

三体海外版

这一现象,让前来参加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夏海明感到十分惊喜且讶异。夏海明是一位西班牙汉学家,同时也是《三体》第三部的西班牙译者,他也曾将刘慈欣的《山》改编成西班牙语漫画。夏海明说,“科幻文学本来是一种比较小众的类型,中国科幻突破了科幻迷的圈子走到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也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体》海外传播的意义,已不限于科幻文学的审美赏析,而是向世界呈现出“中国人的想象”。吴岩曾在与外国读者的交流中问,《三体》不也是和西方国家的作品一样,揣摩整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吗?你怎么认为这种作品包含中国特色呢?外国读者说,里面还是有不少中国的思想在其中,例如,故事中每次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主人公考虑的很多问题是在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里不会想到的。

这也正如姚海军所言,“《三体》在海外热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今的国际大环境。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备受世界关注,海外读者也想从书中了解中国人是如何想象未来的。”

中西交流:为世界“文学光谱”提供不可或缺的色彩

在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的future fiction官网上,拥有欧洲最大、最完整的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目录,这也是当今世界主动译介和传播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先项目之一。

今年50岁的沃尔索与中国科幻结缘的时间已有将近10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这个蓄着足球明星巴乔式胡须的意大利作家,已经成为了沟通中意科幻界民间交流的一道重要桥梁。

沃尔索

2017年,沃尔索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随后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又来了5次,都是受邀参加各类科幻大会或活动。在中国科幻界的协助下,“未来小说”出版了多部中意双语科幻小说选集和中国科幻作家合集,包括《星云: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汉字文化圈》,陈楸帆《无尽的告别》、夏笳的《2044年春节旧事》和韩松的《再生砖》等。

除此之外,“未来小说”还根据夏笳的《百鬼夜行街》和陈楸帆的《开光》出版了漫画书。

“未来小说”译介的部分中国小说

在沃尔索看来,中国科幻为世界科幻文学界的“彩虹光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色彩,“虽然作为一家独立出版社,预算和宣传资源有限,但我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读者会发现中国科幻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

采取中美双主编的《银河边缘》,也成为科幻界跨文化交流的案例。

2017年底,八光分文化与美国GALAXY’S EDGE杂志达成版权合作,以中美双主编的形式合作《银河边缘》科幻MOOK系列,打造方便幻迷们阅读携带的科幻小说读本。八光分创始人杨枫任中方主编,旨在以国外优秀的经典和新锐作品,带动培育国内的原创。

中美双主编,一方面意味着这一科幻国际交流不再是简单的海外内容引进,而是一种持续性的交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海外读者接触到中文科幻小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如今,中美联合主编的《银河边缘》书系已经出版了15辑,其中刊发的原创小说不少都获得了各种荣誉,海漄这次获雨果奖的作品《时空画师》就是来自这里。

在双方的合作中,一开始商定中文科幻小说占比不能超过25%;但很快,当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幻小说被读到后,这一合作就变得更加有信任感,比例放开到了5:5。并且美版《银河边缘》中,也会刊登由杨枫团队推荐的中国科幻小说。

除此之外,美国科幻电子杂志《克拉克世界》,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稳定的合作伙伴,也不断推出中国创作的重要作品,例如《轨道上的关二爷》《捕捉K兽》《孢子》《变脸》等等中国科幻短篇小说。

美国《克拉克世界》杂志创办人尼尔·克拉克

“他们专门开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专栏,帮助中国科幻作家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能让国外的读者看到中国真正的、而非他们自己想象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们认可还是不认可,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说,“我们需要走向世界,中国的科幻创作首先要发掘中国经验,要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科幻:向国际阐释中国的世界观

海外幻迷逐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家都关心着人类共同价值与重大主题,他们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宇宙,甚至更远:王晋康和韩松的作品书写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人力成本问题,郝景芳关心新技术服务于社会分割和阶层固化题材,陈楸帆的小说则关注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人的异化问题……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主题沙龙中,美国《银河边缘》杂志主编莱斯利就表示中文科幻小说无论是叙事结构和方式,还是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对于美国读者而言都是十分新颖的,她尤其惊叹于中国科幻中的神话和历史元素。她说,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有着神话元素的中国科幻非常美妙,这对于西方就像是“奇幻”。

“当我们畅想未来的时候,其中包含着历史的衍射。北美国家的历史,对于中国而言,实际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西方人很难预测未来几千年的演变,但是中国有这样的历史底蕴。”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也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科幻作品实际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的世界观。

莱斯利·罗宾与姚海军

的确,在创作中将科幻与神话相结合,是中国科幻创作者们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王晋康的《古蜀》,就是以古蜀文明为基础展开幻想,将现有关于古蜀文明的记载、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及中国昆仑神话揉合在了一起,塑造了一批半人半神的英雄,比如鳖灵和娥灵兄妹、蜀王杜宇、巴王廪君、百神之首西王母,日神羲和等等形象。在路航的作品《通济桥》中,把机器人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醒狮”相结合,最终达到了一种新颖而别致的和谐,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特殊的师徒情感。

除了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文学交流和创作环境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更加形式多元的奇幻科幻小说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融合了蒸汽朋克和克苏鲁神话等元素的《诡秘之主》,将科幻与游戏题材相结合的《超神机械师》,主打青春奋斗与星际传奇的《超级神基因》,在海外都有极高的人气。今年刚刚获得雨果奖“惊奇奖”的美国作家特拉维斯·巴尔德里,谈及中国小说时也直言自己喜欢仙侠网络小说《我欲封天》。

据起点读书数据,2022年共计超4.2万的作家创作了科幻网络文学,其中首次创作科幻题材的作家72%为00后。其中,《吞噬星空》改编动画首季点播超过10亿;《全球高武》改编漫画收藏量超50万,在日本漫画平台的连载中也取得了超过444万的点赞量;包括《我们生活在南京》《泰坦无人声》《夜的命名术》在内的多部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奖作品的影视改编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昨日,新一届雨果奖刚刚在中国成都颁发,中国科幻正在世界幻迷的瞩目下,向着海外“C位”高高扬起风帆。正如罗伯特·索耶所说,“刘慈欣,非常优秀;刘慈欣,很了不起……他为中国科幻推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大门,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包括你们,一起前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