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古诺圣母颂》(海浪、口哨)

巴赫《古诺圣母颂》(海浪、口哨)

00:00
05:15

《C大调前奏曲》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全卷的第一首,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是前奏曲中的前奏曲。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非常简练,一个由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和弦在不间断地变换着,就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流淌着,表现出了纯洁与和谐的情感。

到了十九世纪,法国的作曲家查理·古诺(1818—1893)以巴赫《 C 大调前奏曲》为伴奏,给它加上了一个谐美庄重而又简洁的旋律,与十八世纪巴赫创作的这首前奏曲恰成完美的默契,这就是著名的歌曲《圣母颂》。

对很多古典乐迷来说,这首《古诺圣母颂》一定不会陌生,但口哨演绎的版本也许很多小伙伴之前还未欣赏过,这里我们就一起分享吧!


本曲配图:提香《圣母升天》

约1518年  木板油彩画
高:69cm  宽:36cm
威尼斯圣方济各会荣耀圣母教堂

这幅作品当属宗教祈祷画中的翘楚。自1518年起,其作为祭坛画安放于圣方济各会荣耀圣母教堂内。因为它正对入口,悬挂在主祭坛上,所以当人们步入教堂时,此画立马就映入眼帘。圣母身穿猩红色长袍,外披蓝色斗蓬,立于画面中央、金色的光芒洒满全身,令人一眼便被她的形象所震撼。除了蓝色,白色亦是圣母玛利亚着装的经典配色。在这座景观壮丽、美轮美奂的教堂内,绝妙比的红色调首先抓住了观者的视线。圣母玛利亚的光辉形象挺立于祭坛之上,她被小天使簇拥着,飘浮在轻柔绵软的白云间;圣母双臂高举向上帝,天父现身上方,同样穿着红衣,正等待为其加冕。在圣母升天的神圣时刻,十二使徒现身画面下方。白须满颌的安德烈立于左侧,彼得瘫坐中间。

这幅虽是宗教画,提香却画得充满世俗精神,画面洋溢着人生欢乐,没有任何神秘色彩,圣母像凡俗妇女。这幅画构图以金字塔形式,下宽上尖,圣母绿色布条的倾斜,使们举起手臂的倾斜角度,使画面人物有"升空"感觉。


圣母升天》是一幅非常巨大的作品,大约高21英尺6英寸,宽11英尺8英寸,也就是高6.90米,宽3.60米。要完成这样一幅大作,作者必须在脚手架上不停爬上爬下,这就必须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光这一点就够这位精力充沛的画家忙活好一阵子了。1518年5月19日,壁画《圣母升天》的揭幕震惊了威尼斯人,尤其给这座城市的其他艺术家带来了极大震撼。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对静止的个体人物形象习以为常了,在以前的作品中,艺术家甚至用整幅画面来表现此类图像。但在提香的作品中,人物栩栩如生的动态以及极具戏剧性的画面场景,打破了威尼斯所有的艺术传统。多尔齐写道,最初人们对提香的这类作品是持拒绝态度的,但改变慢慢发生了,无边的赞美之声随之而来。


约翰·阿丁顿·西蒙兹( John Addington Symonds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in Italy )一书中对提香的《圣母飞升图》作出了如下评论:"对于一位炉火纯青且属守中庸之道的画家,我们是无法讲出他的特点的。提香的作品表现出欢乐的极致,从不会让一丝激情破坏作品中洋溢的欢乐气氛。也就是说,画中充满和谐,不会掺入一丁点儿不和谐的音符。提香将感性的美从痛苦的深思和繁重的劳作中分离出来了,在他的作品中,世界和人类不再是他们的本来面目了,他们达到了理想状态。提香的王国中没有思想的拖累,也不存在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只有意志在不羁地驰骋着。当我们想起提香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音乐。他的《圣母飞升图》可以说是除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Madonna di San Sisto )之外最伟大油画了。这幅画可以用交响乐来形容,它是色彩的交响,每一种色调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也是动感的交响,每一个线条都谱写出美妙的乐章;它还是喜悦的交响,天地之间回荡着赞扬上帝的颂歌。"


这虽是提香青年时代的创作(彼时提香28岁),但整幅作品画功了得、完美无缺,堪称奇迹。表明提香早已步入16世纪意大利艺术巨匠之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