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难走,有家难回?漂泊的罗兴亚人为何会遭到“祖国”缅甸的镇压和驱逐?

有路难走,有家难回?漂泊的罗兴亚人为何会遭到“祖国”缅甸的镇压和驱逐?

00:00
15:18

罗兴亚问题的根源,在于英国殖民者的“苦心孤诣”;而罗兴亚人之所以会遭到包括“祖国”缅甸在内所有国家的驱逐,某种程度上在于罗兴亚人的咎由自取。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苏一跃成为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而同为反法西斯联盟三巨头之一的英国却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

而美苏为防止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死灰复燃,积极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于是在波涛汹涌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下,英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英属缅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了自立门户的曙光。

本来根据英国的安排,英属缅甸是英属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眼看国力不济,英国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卷铺盖滚蛋前将英属缅甸从英属印度中剥离,分化了这块模范殖民地。

1947年7月19日,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将军被反对派暴徒刺杀,缅甸局势风起云涌。眼看缅甸局面要失控,英国议会迅速通过缅甸独立的法案。随后在保留了大量在缅特权后,英国在1948年1月4日正式同意缅甸完全独立。这意味着从1885年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以来,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抗争,缅甸终于重新站在了世界舞台之上。

然而,独立后的缅甸却颤颤巍巍,虚弱不堪。

除了缅甸与英国进行独立谈判时,吴努政府对英国做出了巨大让步,让缅甸共产党的总书记德钦丹东大为不满,为缅甸高层的对抗埋下祸根。英国留下的祸患,很快就让缅甸痛不欲生。

因为英属缅甸时期,为压制主体民族缅族的抵抗,英国大力扶持克钦、果敢、佤族等少数民族,除给予其高度自治的权利,更有钱给钱,有枪给枪,帮助其建立了一支又一支实力强悍的反抗组织。

虽然在缅甸独立前的1947年2月,昂山将军就曾经与各少数民族在掸邦彬龙镇谈判并签订《彬龙协议》,谋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缅甸联邦。但随着昂山将军遇刺,再加上1962年2月奈温军政府政变上台后否认《彬龙协议》的合法性,推行缅族利高于一切的“大缅族主义”,导致缅族主导的军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缅甸内战也从未真正停息。

而比英国激化缅甸内部民族矛盾更恶劣的,是外来种族的鸠占鹊巢,尤其是罗兴亚人问题。

今天的罗兴亚人,之所以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国际难民,比当年的犹太人还要悲催,直接原因在于缅甸社会同仇敌忾的针对和仇视。

而罗兴亚人之所以与自己的“祖国”互为仇雠,除了英国殖民者几百年如一日的推波助澜,罗兴亚人自身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及鸠占鹊巢的操作,是造成自身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根本因素。

根据罗兴亚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东人的后裔,从阿拉伯帝国大杀四方的那些年开始,他们就漂洋过海来到了缅甸的若开地区投资置业,是若开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所以混成现在这个模样。不过即便身在贫民窟,但心中有豪宅,因为祖上阔,所以心气高。总之一个字,就是“高贵”。

但缅甸社会却不屑一顾地表示:“你快拉倒吧,谁不知道你们是孟加拉地区无业游民出身,在当地活不下去才被英国的蝇头小利引诱到若开地区讨生活,要是没有英国佬你们都不知道缅甸在哪,还上千年历史,还攀波斯人的高枝,也不怕吹牛遭雷劈?”

虽然罗兴亚人一再表示缅甸人的说辞很扯淡,但从阿拉伯人以及伊朗人与自己格格不入的肤色来看,缅甸人的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

但这似乎不是罗兴亚人最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在若开地区开天辟地,建立一个由罗兴亚人主导的国家。

缅甸人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了。

要知道,现在虽然有多达135个民族,但却根本没有罗兴亚人的一席之地。作为辉煌了上千年的国家,缅甸从蒲甘王朝开始到贡榜王朝覆灭,本质上都是缅族和少数民族的纠葛。

直到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战败的贡榜王朝不得不割让阿拉干地区等地给英属印度。为统治这些地区,压制当地的缅甸民众反抗,英国决定对阿拉干地区分而治之,于是第1批孟加拉穆斯林来到这里。

相比于缅甸人,英国殖民者无疑对新来的孟加拉穆斯林更加信任,所以在对其“委以重任”的同时,孟加拉穆斯林地位越来越高,再加上阿拉干地区气候条件优越,于是越来越多的孟加拉人来到这里,作为土著居民的阿拉干人则不得不背井离乡,向东寻找生计。

本来孟加拉人在英国的引诱下到阿拉干地区落脚,只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民族换血历程。但二战爆发后,缅甸的英国殖民军被日军打得屁滚尿流,不得不连滚带爬地跑回了印度。为了避免印度被日军染指,英国在阿拉干地区建立由孟加拉穆斯林组成的“孟加拉V支队”。

本来根据英国人的设想,“孟加拉V支队”将在阿拉干地区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保卫英属印度做出巨大贡献。但奈何“孟加拉V支队”抗日不见寸功,屠杀阿拉干人却无比起劲。

相比于信奉佛教的阿拉干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孟加拉穆斯林在枪炮的加成下,战斗力爆棚,造成近10万阿拉干人成为孟加拉穆斯林的刀下亡魂。

野蛮的屠杀,让缅甸社会对孟加拉穆斯林恨之入骨。但缅甸独立后,缅甸民选政府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让步,决定承认孟加拉穆斯林的少数民族身份,允许其参与缅甸的政治生活。

本来是放下仇恨、共商国是的大好局面,但孟加拉穆斯林中的极端分子拒不接受缅甸政府的好意,反而成立“穆斯林圣战党”,企图在阿拉干地区也就是若开地区建立穆斯林邦。

对于他们而言,经过100多年的种族换血,孟加拉穆斯林已经成为若开地区的多数人种,所以他们的要求合情合理。

但缅甸政府根本不可能允许他们分裂刚刚建立的缅甸。于是这群宗教狂热分子开始发起所谓的“圣战”,对寺庙等公共场所进行恐怖袭击,甚至暴力冲击警察局等国家机关,更爆发了大量无端闯入其他族人聚居区大肆屠杀的罪恶事件。

孟加拉穆斯林的“给脸不要脸”,激起了缅甸民选政府的强烈愤怒,但彼时的缅甸,除了少数民族问题和孟加拉穆斯林问题,国民党残军等国际事件的出现也让缅甸政府有心无力。

等到1962年奈温军政府上台,奉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驱逐孟加拉穆斯林的计划也随即开始,他们开始被缅甸政府称之为“罗兴亚人”,罗兴亚人问题随即爆发。

1962年,缅甸军政府废除了罗兴亚人聚集的马由边境特别行政区,加强了对罗兴亚人的限制。

1964年,罗兴亚人发动大规模武装反抗,遭到了缅甸军政府的强硬镇压,双方矛盾再度深化。此时的罗兴亚人,要么放弃宗教信仰融入佛教为主的缅甸社会,要么和方面背井离乡出走孟加拉地区一样,再度离开缅甸。

但问题是,缅甸社会对罗兴亚人早已恨之入骨,且“大缅族主义”也注定让罗兴亚人生不如死。而想要离开缅甸,似乎就只有昔日的祖国英属印度,也就是今日的孟加拉国和印度能够张开怀抱。

但问题是,一贫如洗的孟加拉国根本自顾不暇,且由于战乱和人口爆炸的影响,别说接纳罗兴亚人,甚至还要向若开地区反向输入移民。印度就更别说了,昔日棘手的东北六邦问题渴望通过孟加拉移民分化瓦解,但孟加拉人却差点儿反客为主,现在是一听到“孟加拉”三个字就头疼,还接纳罗兴亚人,你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在前有高墙,后有深渊的情况下,罗兴亚人决心“无中生有”地走出第三条路线,那就是放弃幻想、继续斗争,自身实力不足就在强化宗教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向中东阿拉伯国家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求助,希望借助穆斯林的力量咸鱼翻身。

再加上此时的西方国家,也不失时机地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圣母,尤其是作为始作俑者的英国,大力支持罗兴亚人和缅甸政府对着干,是罗兴亚人顽抗到底的重要支撑。

面对罗兴亚人的“敬酒不吃吃罚酒”,缅甸政府放下了所有的怜悯。1978年,缅甸在缅孟边境开展了代号为“龙王计划”的打击非法移民行动,导致约20万罗兴亚人外逃。

1982年,缅甸颁布《新公民法》,罗兴亚人从法律上被排除在外,彻底成为国际黑户。

缅甸军政府抗日持久的打击,让罗兴亚人不断减少。再加上将其他民族迁到罗兴亚人聚居区,以及修建寺庙分化罗兴亚人等手段,让罗兴亚人体会到了风水轮流转的尴尬。

被迫逃离缅甸后,几十万罗兴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牵动了西方世界的心,于是它们纷纷行动起来,推动联合国为孟加拉国等国家境内的罗兴亚难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

但问题是,落魄的罗兴亚人不仅占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源,让当地本不富裕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保持着高昂的建国热情。

如今,罗兴亚人中的一些激进组织甚至与中东基地组织关系密切,而且活跃在若开地区的“罗兴亚救世军”,被缅甸认为与罗兴亚难民关系密切且根本无法区分,所以罗兴亚人与缅甸的关系更加水火不容。

对于缅甸军政府而言,打击罗兴亚人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之举,且能最大限度团结这个一盘散沙的国家。

但问题是,西方国家从来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且不受西方摆布的缅甸诞生,于是它们不仅继续和缅北少数民族暗通款曲,更在国际社会为罗兴亚人高调站台。

而在缅甸军政府不畏强权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又通过扶持昂山素季妄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2016年4月昂山素季出任缅甸首任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终于终结了半个多世纪的军政府时代,缅甸也走上了亲西方的道路。

但面对罗兴亚问题,昂山素季却与军政府的主张不谋而合,这让一直以来支持昂山素季的西方国家大为光火。而西方国家的由爱生恨,也让昂山素季与军政府的关系逐渐密切,比如2018年若开地区发生暴动时,昂山素季就放手让军方处理。

因为罗兴亚问题,缅甸历史上党、政、军、民破天荒地取得了一致性意见,并成为缅甸各届政府一如既往坚持的政策。而这,也注定了罗兴亚人不可能在缅甸重获新生。

如今,罗兴亚问题因为与基地组织等国际势力的勾结,已经成为蔓延到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问题。但愿罗兴亚问题,有圆满解决的那一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