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科幻可以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共生纪元·科幻未来

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科幻可以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共生纪元·科幻未来

00:00
04:5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雷·布雷德伯里将科幻文学从地摊带入了主流市场,并指出伟大的科幻作品不仅仅是预言,更是预警,它指明人类的渺小与自大,盲目和执拗。

科幻作品是一种关于未来的预言吗?科幻与科技到底有什么关系?10月21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从创意到产品:造就大跨界大科技大交融的梦幻团队”的主题沙龙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首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周涛以《科幻、科技与未来》为主题,畅谈自己在技术发展的当下,对科幻在未来发展的可能。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

从科幻迷到科学家

“我是一个科幻迷,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看过何夕老师和王晋康老师的作品。”周涛表示,自己迈进科幻世界的大门是很早的时候。“我当时除了爱看,还喜欢给小的期刊投稿科幻作品,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般科幻杂志1000个字的稿费是30块钱,但是《科幻世界》给到了70块钱,所以我当时很喜欢给《科幻世界》投稿,大概一篇文章还有四五百块钱的稿费,文章发布之后,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会给我写信,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到两三百封信。”

科幻跟科技到底有何种联系?在周涛看来,科幻对于科学研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尽管我们可以说科幻永远都走在科学成果之前,比如说1914年在《解放新世界》这本书里面就讲了原子弹,1888年在《回顾》这本书里面就讲了信用卡,19世纪六十年代《海底两万里》和《地球到月球》就讲了潜艇和登月,但是实际上科学家并没有按照科幻作家的方式来开展研究。”

沙龙现场座无虚席。

科幻是一颗很重要的种子

如果科技与科幻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科幻的意义在哪呢?

周涛直言,其实科幻真正的意义所在,并不是直接给予科学动力,但是它给出了比科学研究方法的更重要的想法,这就是支持人们真正的科学热情。“就好比我自己选择学物理专业,受到了《科幻世界》极大的影响。”

就科普这个问题来说讲,科普实际上要教会我们三件事:学懂科学方法论,学会科学知识以及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其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科普都想花力气让大家学懂科学知识,这实际上是比较好做的,社会是可以做的,但是真正难的是学懂科学方法论以及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周涛表示,科学方法论的传授任务主要由大学来完成,而培养科学热情,科幻则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幻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很多人埋下科学的种子,促使他走向科学的道路,并且让他在科学中享受。”

“由于现在科学爆炸性的发展,使得很多因为科学以及科学伦理而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变得非常迫切,科幻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回答社会问题。”周涛指出,在二十年前,人们讨论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也不少,但最近三年,讨论一种全新的,以机器作为承载的智能形态,和生命承载的智能形态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种讨论变得越来越多。”

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幻作品?

中国的科幻起源于清末,当时逐渐开始有人描述科技对人的影响,鲁迅和梁启超等人都十分倡导将科幻引入到中国,希望借助科幻和科学启发民智。从中国科幻作品来看,人与技术的关系是科幻的重要特征。

相较于纪实文学,周涛认为科幻作品可以提供给读者一种从容感和安全感,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读《平凡的世界》,读者可能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因此有些人不免顾影自怜,对于心理本来就脆弱的人来说,可能不够安全。但科幻作品能通过科学和科幻的交织在更大的舞台上,而且这个舞台和我们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们也不会把自己带入进去。因此,科幻文学反而能够更从容地回应社会问题、伦理问题。”

“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有可能活到一两百岁,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带来真正和生命智能旗鼓相当甚至更胜一筹的机器智能。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可以跟全然不同的智能体进行交互,我们已经沐浴在爆炸性发展的新科技时代中。”周涛借用《机械师》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希望科幻文学能够帮助在座的各位,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做更早、更好、更充分的准备,从而成为新时代的胜利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