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关乎国运的一战

这才是关乎国运的一战

00:00
14:38

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的山间岩石上刻着一种岩画,记录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

在历史上,匈奴人的武力指数跟他们内部分裂指数有着直接关系。秦末时期,匈奴出了一个猛人叫冒顿。

冒顿的王位虽然来自杀父自立,得位不正,但不妨碍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统帅,智取东胡,大战月氏都出自他的手笔。

在他的率领下,匈奴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统一了草原。这也让匈奴的武力值一下飙升了好几级。而这时候大汉王朝刚刚建立,国力基本被连年大战给掏空。

汉初的60年间,王朝几乎是被匈奴摁着摩擦,先后几任帝后都遭受过匈奴欺辱,在文帝时期,匈奴骑兵更是一路打到了甘泉,距离汉朝都城长安只有200多公里。汉武帝之前,西汉一直拿和谈、盟约、和亲等方式为国家兜底。

不是汉朝不想打,而是实力不允许!

公元前140年,在匈奴勃勃野心的窥觊下,西汉政权完成了更迭。文景之治时期的黄老之术开始退出政治舞台,儒学成为正统。为了培养一套新的领导班子,汉武帝刘彻开始通过察举、征辟和自荐的方式选拔人才。

这时候正好听说西域的大月氏跟匈奴干了一仗,结果没干过,不仅国王被杀,还把头颅做成了酒杯。大月氏被迫离开祖居的地方,向西迁移。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汉武帝觉得的机会来了,准备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来一场一雪前辱的国运之战。

但大月氏位于匈奴势力的西北方,要找到大月氏就必须一路穿过匈奴控制的地界,可以说这一趟极其的凶险。派去的人武力值和忠诚度缺一不可。于是汉武帝决定发榜招人。榜文刚发出去没多久,一个侍从官就跑过来自荐。

汉朝的侍从官包括郎吏、谒者、侍中、中常侍、给事中、宦皇帝等官员,目的是360度无死角的服务皇帝。而这个自荐的侍从官是个郎官,相当于皇帝的保安队小队长。刘彻觉得这人有武力有胆魄,又出身皇帝近侍,比较放心,就决定让他担任大使,这个人就是张骞。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在长安又是置坛场又是设香案,为张骞西域一行做足了牌场。张骞手持龙头节杖,率领100多武士,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豪气满满出了长安。结果一出陇西边塞就被匈奴人给逮了个正着。等张骞逃出匈奴到达大月氏,已经是十年后了。

这个时候的大月氏已经完成了西迁,定居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已经无意与西汉合击匈奴。张骞在大月氏斡旋了一年无果,只能返回西汉。

张骞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这一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流开通了一条重要通道,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举。后来德国人费迪南在他的书中为这条路起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名字——丝绸之路。

到了东汉时期,罗马人攻下了安息国与波斯湾之间的两座城市,并在第二年派使者从海上来到东汉,这条海上路线被后人命名为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中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概念的提出相隔26天。

至此,“一带一路”的倡议正式面世!

“一带一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来?当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们才看清,其实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么说?

相比改开的前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在逻辑上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市场就像一片荒原,只要不断的开垦,就会有增长,就会有收入。我们靠着低端的生产链,迅速做大了市场。同时通过出口低端产品拉动外贸。

这个时候中国制造的主要任务是保供应,补市场。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机会多、门槛低、竞争小,不需要高科技一样可以赚钱。所以当时中国制造低端化,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基础工业打底,中国科技突破速度不可能这么快。就不会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中国制造,中国也不会成为“世界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攻城略地,市场开始变红,产业开始饱和,技术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市场细分也逐渐接近极限。这个时候时代变了,经济逻辑自然也就变了。

中国制造面临着全面升级,开始向高端迈进。这势必就会动到别人的蛋糕,而且是已经被分好放在别人盘子里的蛋糕。

而负责分蛋糕的人就是美国。

二战后,美国主导了全球产业链分工,分为:生产国、资源国和消费国。

中日韩德国等——是主要的生产国。

资源国是——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

典型的消费国是——美国和南欧。

而美国虽然也是重要的技术强国,但产业“空心化”后明显已经不是生产强国,比如苹果,他在全球拥有200家供应链,但在本土不超过12家。美国主要还是输出制度,建立规则和体系,比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全球货币体系等。

今天我们主要说工业制造。美国最早选择的生产国是德国和日本。但随着德日制造崛起的太快,造成了美国严重的贸易逆差和赤子。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扼杀了日本,抑制了德国和欧共体。韩国则因祸得福,拿到了原来属于日本的部分产业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国。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主要的高端产业基本都集中在美欧日韩,这些产业技术封闭,利润高,而中国、印度、东南亚算是给这些国家打零工,干着最苦逼的活,赚着最少的钱。

这么下去中国肯定不愿意,但高端市场蛋糕已经分完了,中国想夺取高端市场,无疑是割别人的肉。

所以美国对华搞各种制裁、搞“小圈子”、打贸易战,欧洲、日本、韩国积极帮场子,最基本的逻辑就是保护高端市场。相比之前美国对日德的经济打压政策,我们承受的打压明显更加严酷。因为美国明白,一旦中国拿下高端市场,霸主地位垮塌是早晚的事。

为什么欧日韩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愿意站在美国一边,因为在旧有秩序中,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中国制造的崛起对他们造成了威胁。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中美对抗其实就是新旧制度、新旧势力的交锋。

凭什么后起国家就一定要在游戏规则的下游?既然规则不允许,那就只有打破规则。打破规则最有利的武器就是科技。

这是所有后起国家跨越旧秩序和旧势力的基础,没有科技一切都是空谈。接下来,就有了近些年中国不断从工业皇冠、技术王冠、科学之冠上不断薅明珠的故事。

华为,通信业务牢牢站稳5G时代的标准制定者,并在数据库、云计算、芯片等领域连续突破。

宁德时代相继创新了CTP技术,研发出钠离子电池、M3P、麒麟电池、凝聚态电池等尖端产品。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等技术蜚声海外,还是截止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开发且量产八合一电驱总成的车企。

小米的研发人员数超1.6万人,占员工总数近52%,涉及12个技术领域,包括 5G 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 99 项。

谈到5G大家都知道华为,但很多人不清楚,小米在5G领域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3万件。所以很多科技力量的发展,是一场没有硝烟、无声无息的战争。

华为、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硬核科技企业,无疑是突破封锁的科技尖兵,所有的科技企业合到一起,才是中国制造、中国科技。

当有了科技,有了产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来承接。中国制造的生产力过于恐怖,一个国内市场肯定容不下,如果不能开辟第二市场,中国制造企业迟早卷死在国内。

过去欧洲是通过拓展殖民地倾销产能。美国是通过二战建立全球产业分配的领导权,夺取世界市场。

但中国不行,我们没有殖民地,也没有全球霸权,我们需要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所以我们有了“一带一路”,这是中国通向世界市场的主神经,更是中国发展海外经济的基本盘!

也正是因为有了“一带一路”,才让中国企业避免了卷死在国内。这么说肯定有人觉得有点夸张了。

一点都不夸张,现实远远比想象的残酷!

中国的购买力全球第一,占全球的23.7%,规模看着很大,但你要知道全球的企业都在分食这个市场,市场占有率再大依然不会超过20%。只要迭出前五,基本就没剩多少油水,这也是韩国三星为什么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

小米的问题其实就代表了中国产业的问题。小米的巅峰期在2014年,卖了6080万台,以13.7%的市场占有率称霸国内。这个体量已经到顶了,并且国内手机企业不是一般的卷,在这个体量上去找增量,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小米要想扩张只能出海去抢市场。

同年,小米开始实施出海战略。

小米用了10年的时间,进入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覆盖的市场区域增长尤为迅猛,以拉美和中东为例:在拉美市场,小米进入该地区5年左右,市场份额从几乎为零,到排名第二。在中东市场,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二。

要知道,美国经济的基本盘主要就在欧洲、东亚和中东,外加一个拉美后花园。小米等于是在中东和拉美两个方向抢占美国的基本盘。像小米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更重要的是,小米这样的“链主”带动中国国产供应链一起升级,走向国际,这是能真正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大手笔。

所以说,世界产业链重塑是必然趋势,这一点美国不是不是知道,而是非常清醒,既然阻挡不了,就尽量拖慢速度。

顺着这个逻辑继续拓展,我们会发现在中美基本盘的上方,是中美主导的两个圈子。

在奥巴马印太战略的基础上,美国主导了“五、四、三”的机制,“五”是最早的五眼联盟,“四”是美日英澳四方安全对华机制,“三”就是2021年新设立的“奥库斯”,指的是美英澳成立的“印太小北约”。

而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打造了共同体体系,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亚太、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等。

对比两种不同“圈子”的精神内核,一个“脱”,一个“融”。目前来看,美国在脱钩战略上并不理想,而中国的“融”圈子,明显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好,共同利益是“融圈子”最好的牵线红娘。即便美国人自己也不敢说跟中国没有共同利益,这就是中国制造的正义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想分割中国企业与其他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无疑于处处树敌。

之前不少自媒体在唱衰欧洲,特别是俄乌战争后,能源危机把欧洲折腾的够呛,一些大V开始幸灾乐祸。其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将是中国制造重要合作板块。

只要中欧之间存在竞争,就免不了磕磕绊绊。就像这次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发补贴调查,主要原因是欧洲除了荷兰的ASML、法国的核电、德国的药械器材外,就剩下汽车行业还能打,万一汽车行业被打垮了,就又少了一个支柱产业。所以触发了欧盟的防御机制,但欧盟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德国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我们不要把局部情绪释放在整个大局上,正如教员说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才是大格局!

我们不仅要融合国际利益,同时要继续融合技术,替代落后技术,来配合中国制造夺取市场。没有哪个国家能把所有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知道我们就是从学别人的技术起家的。

华为最早是从电信设备代工起家,比亚迪、宁德时代最早引进的是日本电池技术,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根技术都起源于国外。没有这个前提,中国科技就不会崛起的那么快。

中国不只有华为、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还有无数企业、很多行业没办法支撑巨大研发投入,他们依然是中国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力量,所以“拿来主义”这个法宝并没有过时,反而很好用,用好了一样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所以国家一直在强调“一体两面”,总书记明确指出“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

融合与创新,责任与使命,是“一带一路”建设轨道上的四颗铆钉,为新时代的来临撑开天地。

文章的最后,再回头看一下世界经济史。你会发现:

英国并不是完成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就成为了全球霸主,而是用175年,战胜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站领世界市场后才成为日不落帝国。

美国也不是完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就成为了全球霸主,而是通过二战建立了全球产业分配领导权,才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如今我们,在23个关键领域中占据了19个领先地位,远超其他发达国家。但科技领先并不意味着市场。

只有攻下国际市场,才能打破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旧格局,建立起新秩序。

丝绸之路上,刻画着跨越2000年的两场国运之战。上一次大汉赢了,汉朝之后再无匈奴寇边。

而这次——

我们能够清晰的感觉到,命运的齿轮已经启动,正向失衡且失灵的旧秩序纵深推进,并触碰到了旧势力即将倒塌的第一块骨牌。

齿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将是新世界到来的宣言,而我们的目光将跨越中美,更加深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