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迎来了最终季,从第一季的春秋至盛唐,到第二季的盛唐至当代,第三季即最终季,溯源而上,讲述从满天星斗的史前社会到夏商周广域王朝,重回中华文明的童年。
然而,看分集内容《创世》《山海》《五帝》……把虚无缥缈的神话拍成眼见为实的纪录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奇的观众点开后发现,自己似乎是点进了一部动画片。《中国》第三季不再沿用前两季的真人演绎模式,而是由一群平均年龄27岁的画家,用纯手工绘画来呈现上古神话与远古时代的场景。
在讲述上古众神时,用写意、工笔等中国画的语言,用“意象留白”的方式,给观众脑补空间;在描摹神鬼精怪时,则借用壁画的瑰丽色彩,来表现天上与人间的绚烂。183位画家,用超过3000个小时完成了全季原画;再辅以CG技术,激活画作,让平面上的场景“活起来”。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怎么拍已经消逝的历史呢?从以往的经验看,可以拍摄文物古迹的遗存来追溯历史,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来解释历史,还可以用情境还原来再现历史。如果这段历史是神话呢?没有可以拍摄的实景实物,年轻观众估计也不乐意看着专家长篇大论,在《中国》第三季之前,情景再现似乎成了最佳方案。
说到情景再现,绕不开另一部著名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河西走廊》。巧合的是,《中国》制作人、总导演李东珅,曾担任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制作人。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恰恰是在历史纪录片领域被大胆实验,并获得令人惊艳的结果。10年前,《河西走廊》作为一部纪录片,首次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使用电影化的镜头和叙事来讲述真实历史。据说当时主创团队辗转全国10个影视基地,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仅群众演员就动用近千人次。该片的豆瓣评分迄今高达9.7,这个模式也成为之后很多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模板”。
10年过去了,《中国》第三季又为历史文化纪录片蹚出了一条新路,以情意再现的方式,表达中国所独有的东方意蕴。在这群年轻人的笔下,神话、动画、纪录片,3个两两不相干的关键词,奇迹般地相得益彰。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为了追求神话中的灿烂感,年轻的画家们将重彩设色、吹色、贴箔、烧箔,甚至是喷釉等陶瓷艺术的手段,融入其中,最终使画面呈现出东方美学的视觉冲击。
当然,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使命不仅仅是“科普”,也不是只追求“好看”,而更在于“观点”。在中国神话中,顶级的神是创世之神,他们开天、辟地、造人,教会我们如何生存,并为我们注入属于中国人的独有思维;五帝身上,则投射了中国人延续至今的两大核心理念: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以及作为国家制度的大一统观念。
绘画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画中意涵。用一只水墨勾勒的眼睛,来表现混沌中初醒的盘古,在充满好奇的眼神中,他开启了远古人类的探索;女娲与伏羲的蓝色蛇尾上缀满了象形文字,道出古人对“人”本身的探索;西王母身披金灿灿的麦穗长袍,这是古人对于丰收的向往;燧人族的神木因为鸟喙撞击而迸射出金色的火焰,人类对火的掌控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画家们用年轻人的思维,去理解并表达神话中所传递的古人对于宇宙洪荒、天地万物的认知。从盘古开天辟地,再到《山海经》中的山精志怪,故事最终都要回到对于“人”的探索;用中国式审美来还原中国的神话故事,以当代视角与中西视野剖析“何以中国”。
纪录片《中国》从中国的历史走来,而它的目标是世界。据片方介绍,《中国》将首次向全球开放版权,邀请创作者进行“二创”,讲述不同人心目中的《中国》。《中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剧本由更多人共同完成,这大概也是神话的终极意义:是历史,也是当下,更通向未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