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传统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高科技+传统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00:00
05:15

10月的北京,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至18日在京举行。

首场新闻吹风会引发关注

这个备受瞩目的盛会,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10月16日,位于国家会议中心E1、E2展厅及前厅的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正式启用。据介绍,截至目前,高峰论坛有近四千名中外记者报名注册,其中包括1200多名境外媒体记者。正观新闻首次受邀参与大会报道。

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的新闻中心,除了设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专用工作区、新闻发布区、广播电视技术服务区、餐饮和茶歇区、运行保障办公区外,还设置了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插画、剪影、8K、人工智能、360度虚拟拍摄、非遗体验互动等,“高科技+传统味”,使中外记者沉浸式领略首都魅力。

10月16日上午,正观新闻记者走进新闻中心,看到场内以论坛主视觉蓝色为主色调,将水墨画、丝绸、瓷器、檐口等元素融入其中,并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标建筑及相关合作标志性项目等都呈现了出来,犹如两本打开的“书画”,分别象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也成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窗口。

传统元素交相辉映,景观设计别具匠心

在媒体公共工作区两侧,矗立了两本打开的“书画”,分别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据工作人员介绍,“书画”中描绘共建国家标志性建筑及合作成果,参会记者可用手机扫码,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古丝绸之路的场景叠加于书画之上。

在媒体公共工作区大屏两侧,新闻中心选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标建筑剪影,结合大屏动态主视觉山丘、山峰、水纹、海浪、驼队和十条光带,反映十年来共建国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五通”“五路”的合作理念。

在餐饮和茶歇区,墙体也以《丝路山水地图》、原创《水墨北京》画作为基础,装配瓷器、画片,茶歇区搭设丝绸质感的纱帐,使记者闲暇之时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高科技+传统味,沉浸感知传统文化

“这块是8K超高清半环绕三折式大屏,18米宽,让大家沉浸式交互体验感知首都的魅力。”新闻中心科技互动展示区相关负责人樊婷告诉记者,他们以3D建模仿真方式搭建北京中轴线、北京城市副中心、奥运会场馆、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标志性场景,依托高质量视听内容,结合8K超高清沉浸体验和体感交互设备,让中外记者沉浸式体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成就,令人禁不住眼前一亮。

外国记者在8K超高清沉浸交互体验场景

此外,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还有360度虚拟拍摄体验和人工智能创作体验。采取虚实结合方式,将现场拍摄的高清影像与通州运河燃灯塔、慕田峪长城、颐和园等场景实时融合,让记者领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魅力。

“除了高科技,我们还推出了非遗互动展示,从数百个非遗项目中精心选取了6个代表性项目,其中3个市级、3个国家级。”北京市文旅局非遗处工作人员董莉唯表示,其目的是以精彩的非遗展示体验,让中外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感受非遗技艺,展现北京的古都风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非遗互动展示区一角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外记者频频与非遗传承人现场互动体验。景泰蓝、木版水印、彩塑京剧脸谱、仿古瓷、京式旗袍和同仁堂中医文化工艺等,不少记者亲手参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线上线下结合,组织保障细致入微

据了解,新闻中心十分重视媒体服务保障工作,设立多个工作组,配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团队和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记者提供专业、高效、有温度、全方位的服务。

参会记者在体验景泰蓝制作技艺

公共工作区摆放的文化书籍

高峰论坛召开前,策划组织城市采访活动,以“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北京创新文化”为主题,邀请中外记者参观体验,充分报道首都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充分满足记者信息需求,将举办有关发布会、通气会,在新闻中心现场大屏发布论坛活动、交通餐饮安排等重要通知,并通过提供会刊、图片中心和新闻中心官网相关板块内容,让记者更快了解论坛信息。同时,还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保障,细致入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