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圣人之志:“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

【第二讲】圣人之志:“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

00:00
16:46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讲我们非常简单地提到了阳明先生童年时候的几件事情,我们今天接着再往下说。


一、 十一岁以诗言志


在阳明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考取了状元,就要到北京来做官。按照古人的这个习惯,中了状元,要表达自己的孝心,所以王华把自己的父亲王伦接到北京来居住。

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王伦带着他一起到北京去。他带着孙子,我想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一个方面,从浙江老家到北京路途遥远,带着孙子一路上可以有说有笑;也可以带孙子了解山川风物、人情物态。古人非常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让孙子了解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路上也可以解闷。

我猜想第二点,爷爷王伦可能还出于另外一个考虑,因为王阳明还没有真正接受体制化的学校教育,没有正式上学。尽管王阳明已经跟随爷爷读了许多书,但如果要考取功名,还必须得上正规的学校,接受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北京是繁华之地,可以让王阳明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我猜想这个是王伦先生的第二个想法。

路过镇江金山寺的时候,祖父王伦有一些朋友在金山寺宴请他,酒过三巡之后,大家诗兴大发。十一岁的阳明先生在旁边已经作成了诗,这些老一辈子诗还没有作出来。其中一首诗很有意思,叫做《蔽月山房》,为什么会有这首诗呢?因为当时这些老头说,他们都没有把诗作出来,旁边一个十一的孩子怎么就作出来了?是不是这个孩子原本就作过?所以现场考了他一首诗《蔽月山房》,阳明先生随口就念了四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四句非常有趣,它既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情景,同时基本可以说它预示了阳明先生未来的成就。古人讲诗言志,从阳明先生这四句诗中,可以体会到少年阳明的一种未来指向。“山近月远觉月小”,山在我眼前、离我很近,月亮离我很远,我们就觉得山要比月亮大;可是如果有人的眼睛和天一般广阔、广大,那么“还见山小月更阔”,就一定会觉得山太小了,反而月亮更阔大。

这就是境界,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视角决定了视野,你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观看这个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所呈现给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此意义上,转换视角,是实现我们不同境界的一个手段。

打个比方,庄子说我们一般人是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千差万别的,有高低、大小、美丑,我们也便总是喜欢要美的、大的、高的。如果转移视角,用“道”的眼睛去观看这个世界,那么就没大没小,无高无低、无大无小、无美无丑、一切事物就其个体自身的存在来说,原本自足。这就是转换视角而达到不同境界的例子,生活的日常事例是这样,哲学也是这样。


二.长安街遇道士


阳明先生跟着爷爷到了北京后,入了一个学堂。大概十二岁的时候,某日他在长安街上走。如果按照年谱的记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在长安街上行走遇到了一个道士。他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道士呢?如果按照冯梦龙所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记载,就比较有趣。他在长安街上走,要买一个鸟又没钱,旁边的家人也不肯给他买。刚好这时来了个道士,道士掏钱买了这个鸟送给王阳明,然后说:“我现在给你看个相,你将来要记住我的话”。

道士说“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这是十二岁的王阳明在长安街上遇到的一个道士跟他说的。“须拂领,其时入圣境”,是指胡须长到领子这个位置,就进入圣人之境了;“须至上丹台”,是在胸口这个位置,“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就是到丹田位置,“其时圣果圆”。

我们先不追究这三句话究竟什么意思,此事件应该是王阳明和道教的最初结缘。阳明先生一生和佛教、道教有非常多的交往和接触。他五岁时就遇到了和尚,因为和尚的说法,他爷爷给他改了名;八、九岁时,跟着父亲王华到海盐,也接触了佛教。他接触佛教比接触道教要早。

他这一辈子和佛道交往是非常多的。阳明先生曾经自己说过一句话:“我自幼笃志二氏”。说我从幼年时候开始,就笃信佛教、道教之学,并认为儒学是不足学的,这看起来都是有事实作为根据的。


三.人生第一等事


他上了学之后,我们从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到,学校所教的东西,对十二岁的王阳明来讲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他也不算是一个好学生,用今天的观点去看,他不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学生,有时候还比较顽皮。有一天在学堂里头,王阳明突然问先生,何为人生的头等大事?我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什么是人生头等大事?

老师告诉他,读书、登第、做状元,最好像乃父王华那样,成为状元,那是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看了看先生怀疑地说,读书、登第,这恐怕不能算是头等大事。老师问他,那你说什么是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做圣贤,那应当算是头等大事。正在说这话时,他的父亲王华先生刚好从学堂走过,笑着对他说,你还想做圣人?

凡讲阳明先生生活事迹的人都会提到他这件事情。十二岁的阳明先生所说的,读书做圣人是头等大事,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不能把它简单地当做一个少年人的随口一说,不是这样。后来刘宗周先生也记录了一件事情,阳明先生头天讲,我读书要做圣人,读书登第不算头等大事。第二天,他的那些玩伴又来找他。王阳明就非常认真地对他们讲:“我不跟你们玩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做圣人了。”可以看出,王阳明是认真的,他立即把读书做圣人的理念观点落实到行动。第二天他的同伴们来找他一起玩,他就不跟他们一起玩了。


四.“立志”之于人生的意义


十二岁时说读书做圣人,这就是少年立志。阳明先生后来不断地谈到立志的问题,比如说他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在龙场讲学,他教学生的第一条也是立志。他经常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一个人在自己一生当中有没有成就,就取决于他有没有志向,志向的建立不一定能够完全达成那个志向;但是反回去看,凡有成就的人皆是有志的人,人生的成就实际上就是他的志向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什么志都不立必然是一事无成。

什么叫做志?心之所在谓之志,心在哪里,我们的志就在哪里。如果仔细地反观一下我们自身,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心身统一的,我们内在的一种观点、精神、心灵状态,一定会通过我们现实的行动、活动来体现出来。心在哪里,行动一定会跟着往哪个地方去,我们人的日常生活、人本身的生命结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所以志不立,事必不成。

如果稍微抽象和宽泛一点谈,建立一个志向就好比是为人生建立了一个坐标原点。有了这个原点,我们才有可能四个维度无限伸展,最后都返回于这个原点;没有这个原点,我们不可能有真正人生事业的无限拓展。

不仅仅学圣人要立志呢,任何事情都要立志。哪怕出家做和尚,第一件干的事情也是立志。有人说和尚都看破红尘了,还要立什么志?发四弘誓愿,不就是立志吗?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等等,这不是立志吗?

如果按照天台宗天台大师的说法,首先是要发大心,然后才可能修大行,然后才可能感大果……归大处。发大心便是此后一系列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所以阳明先生十二岁立志,就是为他个人此后全部的生命道路建立了一个坐标体系原点。他此后的全部生命活动,也只不过是他圣人之志的实现。

从今天来看,阳明先生十二岁立志这个事情,对我们应有所启发。不论是从事什么行当,对自己的未来有无期待,就取决于你的心之所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陈淑云_yu

    200有点贵,几十块钱还可以,我还是学生,花这些钱心疼,在哪可以找到便宜点的啊

    由在11 回复 @上林佳丽: 这个是什么会员,普通会员还是大师课的

  • 守柔1

    董老师讲的好!

    流氓兔_ie 回复 @守柔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难得感觉不是立志,而是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 L绿伞上的无尾猫

    为什么会员还要买会员,套娃啊

  • 心成所愿

    天纵是英才,立志自高远。

  • 112215648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他的价值观,以前觉得道教思想中的上善如水难以理解,你说一个人放下自己的欲望去滋养万物,他图的是什么,一个人连欲望都全部放下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现在看来是因为水有不同于凡人的志向。

  • 1384273oguw

    麻烦问一下,我付钱了,为什么不能听董平教授讲的阳明心学

    1384273oguw 回复 @1384273oguw: 麻烦问一下,我付费了,为什么不能听?

  • qzuser_vua6

    问题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全部都像阳明先生一样12岁就能找到一辈子自己的志愿,我觉得志向是一步走一步慢慢清晰的,直接上来谈5-10年自己志向,是非常空洞并且没必要的,毕竟我们都不是圣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每一步,慢慢有了视角有了深度之后在谈长时间的规划比较好,对普通人来说,认清现状,一步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同时慢慢拓广视角是很必要的

    Bo元宝 回复 @qzuser_vua6: 那就当个普通人就好了,干嘛这么苛刻地拿圣人的要求自己现在就找到目标,圣人是个灯塔,让他牵引着你走就行了,没人要求你立马就找到

  • 1778037xucy

    喜马拉雅,我不是已经购买了会员了嘛,听这咋又是必须购买后才能听呢?那我前面买的会员是听啥呢?你们玩的是套娃吗?一步步引诱消费者进入你们的局中局吗?你们喜马拉雅就是这样靠着套人走向成功的吗?

  • 听友374917140

    央视的节目也玩掏钱,无语😑

  • 及时雨_ca

    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