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童年家教:天机不可泄,取名王守仁

【第一讲】童年家教:天机不可泄,取名王守仁

00:00
22:28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进入王阳明心学第一板块内容的讲述,主要是讲阳明先生的生平。

为什么还要再讲阳明先生的生活事迹?

因为一个人他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实际上是通过他现实的生活实践过程来体现的。

正因如此,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事迹,实际上就为了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了解阳明先生的生平,就可以更完整地看到阳明先生的全部人格,为自己建立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当然也有益于自我的身心。


一.传奇的人生总有传奇的诞生


阳明先生的生活事迹非常丰富,也充满了故事性和传奇色彩,我们先从他的童年开始讲起。阳明先生姓王,出生在浙江余姚,他出生于明代成化八年九月三十,公历1472年10月31日。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名叫做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或阳明山人。可是阳明先生本来并不叫守仁,他本来叫云,云彩的云,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呢?这跟他的出生有关系。

按照钱德洪所编《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阳明的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这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她的婆婆特别担心,并在某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这个情景非常美丽,有一些神人,也就是就是仙人,最早庄子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美得不得了。王阳明先生的奶奶,某天夜里就做了这个梦,梦见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吹着非常美妙的音乐,踏着美丽的祥云,从天空缓缓而下,送给她一个婴儿。

阳明的奶奶陈氏夫人马上醒过来了,刚好已闻儿啼,她儿媳妇终于分娩了,分娩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阳明先生。因为他的祖母做了这么美丽的一个梦,有神人云中鼓吹,送给她一个孩子,所以王家人对这个孩子的诞生不只是充满喜悦,并且相信这个孩子必有非凡之天赋。阳明先生的祖父名叫王伦,为了印证阳明祖母陈氏的这个美梦,就给孩儿取了一个名,叫做云,就是五彩祥云的云,他诞生的那个楼就被命名为瑞云楼,这个是阳明先生诞生的故事。阳明先生本名叫做王云,是因为他的祖母做了这么一个美丽的梦,所以取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名——王云。


二.书香世家


为阳明取名的他的祖父王伦先生,和阳明先生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的整个成长过程关系非常密切。王伦先生在余姚城里相当有名,但他没有什么功名。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乡绅,这些乡绅有文化但未必有功名或者出去当官,他们在乡里会有非常高的声誉,王伦先生就属于这样的一个人。他熟读经史,特别喜欢《仪礼》、《左传》、司马迁的《史记》等。

所谓经史,经就是指儒家的经典文本;史就是历史,我们通常说的二十五史、二十四史这些都是史。儒家的经典实际上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不论是说五经还是六经,都和孔夫子有关;六经是载道之书,是体现圣人之道的,这是一个总体观点。

在一些特定的语境当中,经典的研读实际上就是求取圣人之道的一个必要环节或基本道路。我们通常讲五经,汉武帝时候成立经学,首先就设立经学博士,五经皆立于学官,也就是都有博士,都是官学。

五经是什么呢?就是《易》、《书》、《诗》、《礼》、《春秋》;如果讲六经,要把《乐》给算上,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乐》为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呢?因为到了汉代武帝的时候,《乐》作为一个文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为什么会没有文本?历来经学家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乐原本就没有书;另一个说法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过程当中,《乐》这个书给焚掉没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乐原本没有书。由五经渐渐地演变为九经,到北宋时候完成十三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然后加上《论语》、《孟子》、《孝经》,还有一部工具书叫《尔雅》。为什么这个工具书也会编成经典呢?其他的十二经是需要有文字功夫的,《尔雅》实际上是一部字典。

阳明的爷爷王伦先生还有一个性格,天性爱竹,在其居住的地方,四周都种上了竹子。中国人喜欢竹子,称之为四君子之一,苏东坡当年说,无竹使人俗,所以这个竹是一个不俗的东西。第一点,它有节的,做人不能无节;第二个,它是中空的,也就是虚心的、虚怀若谷,这都是君子之心;第三点,竹子可以弯,但是它不折;所以竹子就成为所谓的四君子之一。

我们由此也可以想象到,王伦先生是非常不俗的。他的确是这样,不仅是熟读经史,且能弹琴赋诗、还会歌唱。每当风月清朗之时,他往往点上一柱香,抚几首曲子,乡里乡亲们都认为王伦先生是一个胸襟洒落之人,甚至把他比喻为陶渊明、林和靖。王伦先生在当地很有名气,且天性爱竹,乡人就送他一个雅号,叫做竹轩先生,也称之为竹轩翁。

王云出生之后,一直由他的爷爷王伦先生来抚养的,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爷爷王伦这样的一种情怀、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对幼年时候、童年时候的阳明先生影响非常重大。

阳明先生的父亲名叫王华,也是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到了阳明先生十岁那年他考取了状元,可想他也是满腹经纶。王华中了状元以后,做官一直做到南京吏部尚书,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早早地致仕,也就是退休了。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王华在考取状元之前有一段时间曾经受聘于浙江海盐当地的一些学校教学,他把当时八九岁的王阳明带在身边。在海盐的那段时间,阳明先生住在当地的一些寺庙当中,如资圣寺之类,他接触佛教比接触道教要早。


三.从“王云”到“王守仁”


年谱记载,阳明先生出生之后,其他都很健康,就是一直到五岁还不能说话。据说王云五岁时,有一天正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在门外玩耍,突然来了一个神僧(大和尚),他看到孩子们在玩耍,刚好这个时候王云被喊了一声,王云就转过头来,歪着脑袋,刚好被这个和尚听到。

和尚径直走到王云面前,摸摸他的头,说道:“说多好的一个孩子啊,可惜了,可惜,可惜说破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刚好在屋子里的爷爷王伦先生听到了,他马上走出门去,和尚已经走远了,但和尚的话使他若有所思,也若有所悟。他立即给孙子改了个名字,不能叫王云,就叫守仁,这个就是王阳明名守仁的来历。五岁的时候才改名王守仁的。

据说改了名之后,这个孩子马上就能说话了。我们总觉得很神奇,但是这个事情不需要追究,我想说,这个里头反映了两点:

第一点,改名以后便能说话,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心理。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这个说法,像阳明先生小的时候,按照祖母陈氏夫人的美梦,他是神人送来的,这叫做天机。而我们民间文化认为,天机是不能泄露的,结果给他取个名叫做王云(五彩祥云的云),还把出生的楼叫做瑞云楼,这是泄露天机。天机泄露当然是不好的,这也可能是那位神僧说“好个孩子,可惜道破了”的意思所在。爷爷王伦明白这个,给孙儿改了个名字,不能泄露天机叫云,叫守仁。

第二点,守仁这个名字是很有来历的,它也同样代表了祖父王伦先生对于自己孙子的一种期盼。守仁这个名字出于《论语》,孔夫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什么意思呢?大致是说,我们某一个人知识、智慧很高,他的能力足以让他达到某一个境界,这就是“知及之”。但是到了那个境界之后,不懂得以“仁“这样的一种普遍的博爱精神,来守住你那个已经达到的状态,那么你已然达到的那个境界、状态,终究还是会失去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古人把孔夫子的这句话简化叫做“知及仁守”。

这句话很有意义,就我们人的个体生活来讲,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或达成某种境界,达成之后,你用什么东西来保住这个境界呢?我有钱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生意做大了、事业做成了?我有钱了,是不是就可以土豪一把,随意乱花钱呢?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保住自己取得的状态?孔夫子讲得很清楚,“仁”,没有别的。

实际上王伦先生仍然相信自己这个孙子的确是有非凡天赋智慧的,他希望孙子以孔夫子教导的“仁”来保守住他的天赋智慧,所以给他取名为守仁,字伯安。

年谱同样提到,阳明会说话之后,祖父王伦先生当年跟他一起念过的书,他都能够很流利地背诵出来,这让王伦先生非常惊喜,越加相信自己孙子确有非凡天赋。这件事情在今天怎么看呢?这个是不是太神了?可能未必,比如我们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给他念某首诗、读某篇文章,不要管他听得懂还是听不懂,琅琅上口的诗词可能更容易体现这一效果,各位可以实践一番。不要给孩子读那些没有营养的,什么两只老虎跑得快;你给他念唐诗,“凤凰台上凤凰游”,不断地念。终究会有那么一天,当念“凤凰台上凤凰游”,孩子一定会接着“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定会接上来的。若是不信,大家可以去实践。


四.幼时也顽皮


我们今天往往会觉得,未来成就大事业的人,小时候一定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从史料的记载可以知道,少年时代的王守仁,不仅不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比较玩劣的。古人记述很简洁,比如说他上噱,什么叫上噱?就是说他说话不大正经、没正形,很喜欢讲一些玩笑的话。就“上噱”两个字,我们可以想象阳明先生少年时候比较顽皮。比如说还记载到他性格豪迈,豪迈是个好词语,但这两个字用到一个小孩的身上,那是什么样子?性格豪迈,他不听你的,这是少年时候阳明先生的性格。

为什么阳明先生后来会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呢?其实跟儿童教育也有关系。少年时的王阳明这样的性格,如何去因势利导,这是一个做家长的很值得重视的。史料说,对于阳明先生这样一个性格,“龙山公常怀忧”,他的父亲王华先生常忧心忡忡,不知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什么样。

而他的爷爷王伦先生,“惟竹轩公知之”,爷爷坚定地相信,这个孙子是了不起的。史料很多记载是关于王伦老先生怎么和孙子在一起念书,很少记载到王华先生怎么去培养儿子。这不是什么偏心,而是试图说明一点,“龙山公常怀忧”,光忧心忡忡有用吗?不落实到行动中去对这个孩子循循善诱,就不能真实地给他带来改变。“惟竹轩公知之”,爷爷竹轩公是知道这个孙子的,对他极有信心。把这个信心转移到行动上,那就是陪他一起读书、弹琴、歌唱。我一直相信,这样的情景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情景之一:“一个斑白的脑袋,一个光光的小脑袋,祖孙两人一起在灯下读书;读到会心处,不免相识一笑。”这样的情景对我们今日关于孩子的教导有没有启发呢?

如果我们真实想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切近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从阳明先生的少年时代,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点,对我们今时之人或许有启发。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庄生的蝴蝶仙

    读书人也要吃饭的,老师认真讲,便是良知

  • 一木敬亭

    高额费用,传播阳明先生的心学,与先生的致良知相去甚远矣!

    孤独的心态A 回复 @一木敬亭: 不是Vip就可以听吗?

  • 大个儿冬瓜

    价格确实太贵了

  • 墨林静竹

    传播文化,何须加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颖州川

    读书人,也是需要吃饭的,觉得贵,可以自己去看书,一样的收获,而不是道德绑架他人

  • 听友74240574

    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草原狼_5l 回复 @听友74240574: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 秀才者,士夫之胚胎。 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 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 茉莉青梅

    感恩喜马拉雅让我们听到这么好的讲解

  • 默默地_zd

    19.9还差不多

  • 秦皇汉武

    身之主宰便是心,意之所在便是物,心物圆融,浑然一体!

  • 271gixgg2pfrw1brpfm2

    真垃圾,买了会员还得再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