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9日,一篇研究“嗑CP”的论文在网络走红,论文名为《“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相关微博讨论已有5万次转发。
论文中,将“嗑CP”解释为一种时兴的网络文化流行语,泛指观众或读者将人物配对的行为和过程。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所谓“嗑CP”,简单直观地说,就是作为第三者,沉迷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浪漫关系之中。这两者可以是虚构的“纸片人”、影视剧中的角色,也可以是真实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一些突破次元的“拉郎配”,例如林黛玉和伏地魔。
据《妇女研究论丛》官方微信号显示,上述论文发表于2023年第1期,第一作者为许冠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1998年出生,男性。据了解,《妇女研究论丛》是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期刊,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中国知网显示,《妇女研究论丛》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复合影响因子2.947。
许冠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已于2022年硕士毕业,网络走红的版本是自己修改毕业论文后投稿、发表的版本。以下是红星新闻记者与许冠文的对话——
没有预料到会“破圈”
受访者基本为高学历女性
红星新闻:你是什么时候得知论文引起网友讨论的?
许冠文:10月10日上午,有几个朋友转发给我,说有人在讨论这篇论文。到了下午,陆续又有几个朋友转给我,都是同一条微博。晚上,我们研究生班群里,好几个同学都和我说,论文好像上热搜了。我很惊讶,我没有想到它会被那么多人看到。
实际上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预估到发表后可能会引起一定的讨论,因为CP粉丝群体还是有一定的规模。论文在公众号推送过,好像是今年三四月份,小红书上有几个人转发了,有1000左右的讨论。我预计的也就是这么大的群体量。
我想论文突然火起来,原因可能是:10月10日那天,也是《真相是假》这首歌发6周年,登上了热搜,这首歌在CP圈里有比较独特的影响力。也可能因为我论文里列举了或许有几十对CP的名称,让不少“圈子”里的人看到了。
红星新闻:有什么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读者反馈吗?
许冠文:这两天,我把5000多条评论都看了一遍,很多人都在引用论文里一位受访者的话,就是“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不能没有爱”。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采访的那些小伙伴,她们自己的内容、想法打动到了大家。
网友讨论
红星新闻: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情感人类学是研究什么?
许冠文:情感人类学的视角中,无论是我们非常个人的情绪反馈,还是比较社会化的情绪状态,实际上和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很多时候我们个人情绪的反馈会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有关系,比如说就业焦虑,可能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这些情况有关联,并不完全归结于个人的原因。
红星新闻:为什么选择“嗑CP”这个主题?
许冠文:选这个主题还是挺有缘份的。念高中的一个夏天,我的好朋友突然发给我一个百度贴吧链接,说是自己写的CP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CP粉丝群体的存在,觉得很新奇。到了大学,我有一位学长的硕士论文做的是关于同人创作文化相关的研究,我就对这个话题逐渐熟悉起来。2021年,我准备开题,那时有几个电视剧在热播阶段,几个同学在讨论电视剧里的CP,我比较好奇,为什么她们会那么开心?这是比较奇妙的缘分,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总有一个契机,让我和CP文化产生联系。而且当我跟我老师讨论这个选题时,她也很支持我。
红星新闻:你都找到哪些受访者,是怎么找到的?
许冠文:我总共访谈招募到55个人,其中有两个是男生,后来选题聚焦在青年女性上,论文里就只采用了53个访谈。在对身边的同学做了初步调查、梳理了方向后,我拜托一位学妹帮我发布访谈招募,她在学校的CP粉丝群聊里进行了转发。我在晚上7点时拜托她,晚上10点不到,我就已经加了快40个访谈对象。
其实有一定的限制,我论文的脚注里也提到,访谈对象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基本是高学历女性。
为什么比起自己谈恋爱
有人更爱“嗑CP”?
红星新闻:CP文化在国内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许冠文:我看过几篇论文专门梳理过这个主题。大概情况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欧美,产生了当今CP文化的两个前身。其中,日本的同人漫画社群对中国CP文化的诞生发挥了主要的影响作用。当时的CP文化主要以动漫和轻小说为载体,以嗑动漫角色的同人为主;2002年后,网络文学的崛起为同人文化和CP文化发展开辟了新渠道,小说CP成为热门。CP开始从被动消费转为主动创作,B站、贴吧和微博成为UP主生产CP文化的主要阵地,呈现CP原创为主、同人为辅的格局。再后来就是这些年大家比较熟悉的电视剧CP的热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CP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上至关重要。
红星新闻:CP文化是一种新的情感需求吗?
许冠文:这个话题比较大。就限于亲密关系这个维度吧,我觉得这种情感需求是延续的。我之前看过《阅读浪漫小说》这本著作,其中考察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家庭主妇群体,发现主妇们选择的浪漫小说充满了异域色彩,充满了对新的男性冒险形象的想象。这部分是因为她们只能待在家里、只能面对自己的丈夫,无从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信息,使得她们在选择小说时,偏好于具有冒险家气质的男性角色。这和后来职业女性的阅读需求是不一样的。
回到CP文化,有一句话是“虽然我不谈恋爱,但是我要看我的CP谈恋爱”。我很好奇,为什么她们会偏向于消费爱情的产品,而不是自己进行爱情的实践?
后来我在论文里写到,我的CP可能经历了翻江倒海,但他们的爱恨缠绵都会稳定地变成我的快乐。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这种爱情,自己很难不发疯。也就是说,这种爱情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另一本专著《爱为什么痛?》中也研究了这种浪漫文化,为什么现在人们的亲密关系越来越不长久、换伴侣的频率比以前高很多?作者的观点是,现在的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强调自我的独立性,亲密关系从一种阶级的匹配转变成直接的、即时互动中的情绪反馈,我们需要不断去确认对方对我的情感是不是真的。这可能也是的一种背景,一方面,我们对这种良好的亲密关系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它非常浪漫;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实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我们很难去适应。
红星新闻:你在论文里提到,CP文化的逻辑是倒推的,是不是这样会更安全一点?
许冠文:对。你不用担心他们会解散,因为你已经给他们画好了终点,永远不会担心他们跑偏。它是从终点开始,慢慢顺着CP粉丝自己搭建的故事线往起点走。这可能也是一个矛盾,因为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我们越是追求确定性,就越会把自己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困境中。
为什么商业化CP会“翻车”?
“嗑CP”到底在“嗑”什么?
红星新闻:研究过程中,有什么超出你预期的发现吗?
许冠文:论文分成3个章节来讨论,最后的章节是讨论亲密关系,这是我比较关注的部分。我曾有一个想法,是想做爱情观念的变迁,或者说是当代青年的爱情观念。2021年我刚开始定题时,都是在爱情文化这个角度里研究CP文化,后来发现限制很多,比较死板。后来做访谈时,关于亲密关系的部分让我比较惊喜。
我在访谈时会问到:在你眼中,你的CP最吸引你的是哪些方面?相较于爱情这个概念,她们提出了很多更丰富的词汇,比如说灵魂伴侣、羁绊、亲情、友情等。这个时候我就意识到,她们对CP关系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这种判断没有完全遵循主流的浪漫爱情叙事。这让我感到惊奇,同时也需要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样的理解?
后来根据访谈材料里的信息,实际上,具有多年“嗑CP”经历的小伙伴在理解自己无比喜爱的CP时,往往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对积极情绪体验的需求;对某种亲密关系的期待——这里的亲密只是形容关系紧密,并不限于两性之间的浪漫情爱,还可以融入自己所期待的要素,友情、亲情等——以及过往的情感关系的经历等。对于她们而言,与CP的相遇是偶然的,但是这种相遇可能也是一种必然。伴随着逐渐的了解,在积极的情绪反馈之下,那些期待和经验会慢慢浮现。在这个层面上,CP更像是一个将她们的期待具象化的载体。
红星新闻:这听上去有点像“宝宝的安抚毯”?
许冠文: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宝宝的安抚毯”这一步,就只是替代性满足,跟之前的一些研究相比,没有创新。很多研究提到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CP文化的沉浸。但是我认为CP文化的实践中有指向未来的可能。因为在CP文化里,它提供了一个环境给大家进行一定的试验、摸索,对于亲密关系的边界进行开拓。
像是一部影视剧,里面有一个多人的好朋友团体,其中就包括男女主。在男女主确认恋爱关系之前,他们的友情甚至已经达到亲人的程度。实际上,就算不是CP文化,在我们的文艺作品里,也会有这种尝试,其中也呈现着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可能你没有想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但是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一对CP,你很喜欢,刚好契合了你某些方面的需要。
我会作出这种假设,是因为在受访对象中,有几位朋友也在现实中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在我看来,在强调个人独立的背景下,CP文化不只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即使在缺乏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它也是可以提供某种情绪上的能量,情绪上的肯定。
红星新闻:你关注过近几年的商业化CP吗?为什么会出现官方CP“翻车”?
许冠文:官方CP翻车并不稀奇。有时,我们觉得官方CP的塑造过于套路化,看到第一眼,已经想到未来所有的走向,没有任何可能性。而且它可能会营造一种氛围,像是在说“我都把糖喂到你嘴边,难道你不想‘嗑’吗”?这反而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逆反。
从我接触的受访者来看,她们选择CP是一个非常个人审美的过程,这和CP的商业性相悖。CP商业化,是为了在原有消费群体上吸引CP粉丝消费。如果为了满足CP粉丝的审美需求而忽略其他消费群体,就本末倒置了。
暂无进一步研究计划
CP粉丝群体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红星新闻:你还有进一步研究的计划吗?
许冠文:我暂时不准备继续研究这个主题了。当时我和导师沟通过,这个主题是否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可能探讨的议题包括,在接受大量CP文化后,会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进行怎样的实践?我这次访谈的对象,大多数都还没有结婚,我也不好追问个人的恋爱情况,所以就没有继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红星新闻:你觉得这篇论文的局限在哪里?
许冠文:一方面,研究的群体是青年女性,特别是有着较高学历的青年女性,人群的覆盖面有局限。另一方面,讨论的范畴比较小,只讨论了这种情感的发生机制以及在亲密关系维度探索的积极作用。但是后续的亲密关系实践是缺少讨论的。
红星新闻:有人会质疑CP文化这样的主题是否值得研究?
许冠文:我没办法说它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但一方面这个研究满足了我个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在CP研究这个领域提供以情感为核心的探索。其实关注度并不是这篇论文带来的,而是CP文化群体自身存在的表现。可能之前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群体已经不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CP文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边缘。
■ 延伸阅读
调查显示:
“嗑CP”群体多为青年女性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据中国知网的信息,近年来有多篇关于“嗑CP”的研究论文,多集中在新闻与传媒领域,如2020年《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刊发的《“嗑CP”、玩设定的女频新时代——2018-19年中国网络文学女频综述》,《东南传播》期刊刊发的《网络空间的“嗑文化”研究:文本、社群与情感驱动》;2021年《媒介批评》期刊刊发的《中国“嗑CP”社群的惯习流变与场域研究》;2022年《东南传播》期刊刊发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下的CP粉“嗑CP”行为研究与引导——以北京市女大学生为考察对象》。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虽然当代年轻人对谈恋爱越发抱着随缘的态度,甚至主动选择单身,但TA们对“嗑CP”十分“上头”,名言为“我可以单身,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其转引艺人数据平台FUNJI在2021年发布的《嗑CP心态调查报告》,4521份有效问卷中有99.2%受访用户是女性,其中21~25岁是占比最多的年龄段,占总数的52.15%。受访用户中,单身用户占比超过90%。
《文艺报》曾刊文多角度讨论CP现象,有观点认为,CP关系当中所“嗑”的浪漫,应该来自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之后产生的基于自由、博爱的启蒙主义思想,帮助人们从门当户对的封建婚恋观念当中解放出来;另有观点认为,文化消费语境下的CP是一种善于生产细节的“伪物品”,“炒CP”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CP的拼贴组合能制造出更多的看点。许多综艺节目会通过“组CP”来赢得流量,“关系”速成速朽,反复循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