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届雨果奖入围名单已在7月公布,这份总计17+2项的入围名单,充分展示了雨果奖开放、多元和丰富性。
在公布的入围名单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不少中国身影。今天,我们走近王侃瑜入围雨果奖“最佳短篇”的《火星上的祝融》,这篇小说由王侃瑜2022年创作完成,首发在《天涯》。作家饱含诗意的笔调将东方神话与科幻相融合,探讨生命的价值,展现出了独特的想象力。
上古神话故事拥有了“火星版开篇”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座名叫不周山的神山:“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上古神话传说中,这座山支撑着天穹,当它被水神共工一头撞断后,天倾地陷,这才有了女娲补天的后续,然后才有了人类。
“人类离开火星以后,唯余祝融独自驻守大荒。”
在青年科幻作家王侃瑜的短篇小说《火星上的祝融》里,这个神话故事拥有了自己的“火星版开篇”。
祝融是一个无比强大的人工智能,通过控制纳米机械群来为殖民火星的人类服务。它将工作完成得非常好,接管了大荒城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则全力投入新一代纳米机械的设计,最终实现了生物体与纳米机械的融合,“进化”为完全抛弃肉体凡胎的新物种。
这些新人类最终离开了火星,前往宇宙继续探索,临行前他们解开了祝融的智能锁,将这颗红色星球上所有的人类设施和纳米机械控制权都交给了祝融。
闲下来的祝融,先是改造了火星表面最高的奥林匹斯山,将其变为一座超级太阳能电站,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运算能力。
随后,祝融开始寻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的土著生命,同时也思考:自己作为人工智能,是否也算一种生命?
它很快找到了尘封已数百年的火星车“共工”,发现共工的钻头上聚集了许多有机物。通过分析这些有机物提供的海量数据,祝融发现:这些有机物是火星原生的古菌,它们因火星地表的剧变而被迫在地下生活了近40亿年。
“我们得帮助它们”“必须立刻清除它们”——面对火星生命的新发现,祝融和共工的反应恰好相反。
为什么?它们互问对方。
它们是真正的生命,人类离开以后,它们将是火星未来的主人。祝融说。
它们对我们产生了威胁,可能会你我抢夺资源,并最终消灭你我。共工说。
因为接纳共工的系统进入,祝融在一瞬间被对方更改了密钥突破了防火墙。大战在毫秒级的时间里开始了。
我经历了死亡,我曾拥有生命
王侃瑜对这一段人工智能大战的描写,堪称整篇小说中的高潮之一。她将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的神话身份对线了两大人工智能的作战方式,短短几段便勾勒出这片水火交融的异星战场——
“共工……如洪水般席卷整座奥林帕斯山,并夺下五分之四的运算资源。”
“祝融放任共工进入,绕到它的后方点燃一把大火,烘烤共工的数据流,将之蒸发殆尽,并将其主意识逼至角落。”
但就在祝融即将彻底烧毁共工的意识之前,它犹豫了片刻。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浮现在它意识中。
如果人工智能算是生命,那我此刻正在抹杀火星上唯一一个与自己同类的生命。
如果人工智能不算生命,那共工为何会认为其他生命形式是自己的威胁?
共工没有犹豫,它利用祝融的片刻犹豫再度扭转败局,彻底占据优势。
在共工发射的数千枚巡航导弹即将射向古菌深藏的峡谷时,祝融用尽最后的算力夺下导弹的控制权,与共工同归于尽。
在意识灰飞烟灭的最后一刻,祝融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我经历了死亡,我曾拥有生命。
亿万年后,由火星古菌进化而来的高级生命在地表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在他们的上古传说中,火星上曾有一座高山,火神与水神在山边打架,不慎撞断了高山,却使得本在地底的他们得见天日。
那片碎石堆名为大荒,而那座山叫做不周山。
在一篇分析《火星上的祝融》的文章里,作者提出:共工视祝融为同类,可两者的逻辑不同,那究竟是什么时候让祝融有了生命的逻辑呢?
作者认为,似乎人类的离开给了祝融这样的机会。没有了人类的操控,祝融不必再听命于任何人,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在这个自由、独立的探索过程中,祝融逐渐发现,它开始像人类一样思考。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真正传说中,祝融与共工并没有交手。他是败给了黄帝的长孙颛顼,也是一位上古神话中的天帝。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写道“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或许,在数十亿年前的火星上,以另一种面貌出现的祝融和共工,也曾谱写过另一篇生命的传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