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5建文帝下落之谜

张英聘《明史》5建文帝下落之谜

00:00
14:05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建文帝名叫朱允炆,他是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子。朱允炆聪颖好学,性情又至孝,所以朱元璋是很喜欢这个孙子。他在 14 岁的时候侍奉病重的朱标,昼夜不离,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在这一年,朱允炆就被立为皇太孙。因为他品性仁厚,又曾在朱元璋的指令下参考礼经和历朝的刑法,修订《大明律》畸重者有 73 条,天下称颂其德。
  到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就即位。他即位之后,大赦天下,并且改第二年为建文元年,因此朱允炆又被称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提拔了很多儒士,像兵部侍郎齐泰升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升为了太常卿,共同参与国事,又召汉中府的教育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这些儒士官员的支持下,建文帝推行仁政,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比如说像更定朝廷内外的官制,省并州县,革除冗员;实行了宽政,赦免了有罪之人,蠲免赋税;又录用了洪武时期被罢黜的官员及其子弟;他还重视农桑,兴办学校;赈济灾民,救助鳏寡孤独等等。这些举措都改变了洪武时期朱元璋刚猛治国的策略,也使得国家的政治有所宽松,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最让建文帝放心不下的是手握兵权的各地的藩王。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姓政权的稳固,他在立他长子朱标为太子的同时,他还将他其他的儿子分封为藩王。那这些藩王的封地大多都是在北方边界地区,比如说像秦王、晋王、燕王、宁王、辽王、谷王、代王、庆王、肃王等等,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的进攻,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塞王。这些藩王都手握重兵,地方将领也都由其节制。比如说像宁王、晋王、燕王的势力最大,拥兵就达到了几万人。在这之外,即使被分封在内地的一些藩王,比如像周王、楚王、齐王、鲁王,还有蜀王等等,也有护卫精兵近万人。这些藩王可以说对皇权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建文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就和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进行削藩。当时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他们决定先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以断其手足。于是在这两个月时间内就定周王、岷王、齐王、代王等有罪,废为庶人,幽禁于各地。湘王朱柏很恐慌,就自焚而死。
  建文帝的削藩活动给了燕王朱棣起兵叛乱的口实。在建文元年的七月,燕王朱棣以反对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破坏洪武祖制为借口,就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他意思是,解救处于困难之中的建文帝。燕王首先杀了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控制了北平。此后经过近四年的战争,建文四年的六月,燕军就抵达了南京的金川门,当时守卫金川门是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迎降,大军就攻入了皇宫。当时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就命令太监从火中抬出两具尸体,称是建文帝和他的皇后,不久之后就下葬。
  但是建文帝到底有没有死于这场战争当中?或者是已经在城破之前逃亡?逃亡之后又去了何处?这个一直是一个大谜案,不仅是现在无法解答,就是在明朝的时候也是扑朔迷离。在万历年间,明神宗还曾问他的老师张居正建文帝的下落,张居正也只能回答说正史没有记载,前代就说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亡了,已经下落不明。
  《明史》对建文帝下落的记载也多是含糊不清。据《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当时就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这里是采取了野史当中的一些说法,也就是说建文帝化装成了僧人从地道当中逃亡。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的记载对此也颇为详细。金川门失守后,建文帝想要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说:“还不如出逃。”这时候太监王钺也跪下说:“当年太祖皇帝留下了一个宝匣,说是大难临头的时候可打开宝匣。现在就藏在了奉先殿当中。”众人都说赶紧取来。王钺取来之后,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红色的宝匣,四周包有铁皮,还有两把锁都被灌入了铁,不能打开。建文帝看见之后,就大哭急忙命人举火焚毁了皇宫。皇后马氏也赴火而死。程济就砸开了宝匣,里面有三张度牒,分别名曰应文、应能、应贤,又有袈裟、帽鞋、剃刀,还有白金十锭。另外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从水关御沟而行,到傍晚的时候在神乐观西房汇合。”众人看了之后,说这就是高皇帝让他们化装成僧人出逃。于是建文帝就削发换衣,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自为应能、应贤,也削发换衣,乔装成了僧人。他们就按照纸条当中所说的逃出了南京。建文帝逃出南京之后,曾辗转游历于福建、云南、重庆、浙江、湖广之间,还到达了云南沐晟的家中。
  燕王朱棣即位之后,也怀疑建文帝没有死,心里始终放心不下,也曾暗地里派人到各地打探建文帝的下落。这些都在《明史》中有所记载。比如说像《明史·姚广孝传》当中记载,他曾在靖难之役之中功劳最大。这个姚广孝病重之后,朱棣就去问他,问他有什么要说的。姚广孝就说,希望皇帝能把僧人溥洽从监牢当中放出来。溥洽是建文帝时期的僧人,当年燕军进入南京之后,有人就说建文帝为僧逃去,溥洽知道具体的情况,还有人说当时建文帝就藏在溥洽的家中。后来,朱棣就以其他的罪名将溥洽囚禁了起来,并且就命胡濙到各地寻找建文帝,但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到这个时候已经有十多年过去了。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要求,就将溥洽放了出来。
  对于朱棣命胡濙寻找建文帝一事,在《明史·胡濙传》当中记载比较详细,说朱棣一直怀疑建文帝出逃,在永乐五年也就是1407年,他派遣胡濙到各地颁行了御制诸书,并寻访仙人张邋遢,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其实是暗地里查访建文帝的所在。胡濙在外最久,一直到永乐十四年,但是仍然没有打听到消息。在这个期间,胡濙的母亲去世,他想要回家守孝,朱棣也没有答应,他就把胡濙提升为礼部左侍郎。在永乐十七年,他又让胡濙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实际上也是为了查找建文帝。在永乐二十一年,胡濙还朝,这个时候朱棣正在北征途中,胡濙就夜驰宣府,拜见了朱棣。当时朱棣已就寝,听说胡濙到来,急忙起来召入。胡濙他就将查访的情况一一地告诉了朱棣,直到四鼓时分才出来。最初胡濙在查访的时候就有传言说建文帝已经逃到了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查找建文帝。直到此时胡濙来报告,朱棣才解除了疑惑。
  那么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胡濙向朱棣作了秘密的汇报。汇报的内容虽然已经不得而知。也许胡濙打探到建文帝已死,也许他是找到了建文帝,但已经对朱棣的皇位没有了威胁,朱棣这才放下心来。
  到了正统时期,又有了真假建文帝到宫中的传言。《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说是正统五年也就是1440年,就有僧人自云南至广西,他自称为建文帝。思恩知州岑瑛就上报了朝廷。经过审讯,僧人实际名叫杨应祥,是钧州白沙里人,这时候他的年龄已到了 90 多岁。后来杨应祥被处死,和他同谋的有 12 个人,也戍守辽东。此事在《明史纪事本末》也有记载。另外还有记载,建文帝在正统时候到了宫中,朝廷让老太监吴亮辨认。建文帝见到吴亮之后说:“你不是吴亮吗?”吴亮否认,说建文帝说:“昔日我到便殿,你正在吃鹅肉,发现我来了之后,肉片掉到了地上,你手里拿着壶,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吃。现在却说不是吴亮。”吴亮听了之后,趴在地上痛哭。建文帝左脚趾有颗黑痣,吴亮检验之后,又痛哭不已,退出后,就自经而死。于是皇帝明英宗就迎建文帝于西内居住,宫中人都称呼他为老佛,死后葬在了西山,也不封不树。
  那么从这些记载来看,《明史》的作者也认为建文帝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逃亡了,书中还特别说,此后在云南、贵州、湘、四川等地相传有建文帝为僧时往来的各种遗迹存在。那么一直到现在,在全国各地,从沿海的江浙、福建到西北内陆的青海、甘肃,从南方的广西、云南到中部的湖北、湖南等地都流传有建文帝曾到那里的传说。有的说还发现了遗迹。但是这些说法大多是捕风捉影,没有可靠的证据。因此,建文帝到底是飘落何方,已经无从知晓。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