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一样需要社会支持

追梦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一样需要社会支持

00:00
04:19

最近《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编制后》一文引发关注。文中主角很早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稳定工作,但在父母逼迫下,他选择顺从,曾经像上瘾一样到处考公考编。在十几次考公考编的经历中,他数次考中,但要不就是直接放弃,没有报到,要不就是干了几个月便辞职。2014年,他再次考入某县级市机关单位,但在30岁生日时再度离职。

此举在家中引起轩然大波。他的父母觉得“天塌下来了”。亲戚也说他“脑子有问题”。这几年他在多个领域尝试均未获得成功,后来转换思路,拍摄自己的经历,这段真诚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不错的数据,也带来了大量粉丝。

他在文中慨叹道:“我的枷锁来自于父母,和他们对我结婚生子的期望。即使我抖音上有几十万粉丝,他们到死都会觉得,我离开编制是不对的。他们很早就催婚催生了,天天用苦肉计,打感情牌,说他们老了,想抱孙子,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没法对话,他们听不进去,我也不抗争了。”

可以看出,当事人活得相当拧巴,或者说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人生道路也非常典型,前半段选择压抑内心,屈服于父母,后半段无法继续压抑,就选择与父母对抗。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一辈子都选择压抑和服从,也有人经历过最初的压抑后,逐渐变成与自己父母一样的人。

在我看来,他的迷茫并非发生在离开体制后,而是在求学时代便已开始。其实无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其他工作,都是个人的正常就业选择。但他那段上瘾般疯狂考公考编的经历,更像是赌气而为之,既浪费了公共资源,又在这种巨大消耗中渐渐迷失方向。很显然,他个人并不喜欢稳定工作,只是因为父母的逼迫才勉强而为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并没有调整好心态,而是选择了一种内耗的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崩溃边缘。

所以,年轻人选择工作时,不妨更慎重一些,父母的要求、稳定与否,固然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应是第一标准,更不应是唯一标准。选择过后则应该有清晰认知,调整心态去面对可能会存在的困难。

至于中年后是否应该放弃稳定工作,一直是热门话题。从大环境来说,如果没有足够储备与后盾,那么它在物质层面上很可能是个糟糕的选择。即使“前途是光明的”,当事人也难免会在一段时间里面对相对曲折的道路。

毕竟,相对稳定的工作,“追梦”对人的素质、能力、意志和心态都有更高要求。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意志上能否坚持、面对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都可算是考验,适应不稳定远比适应稳定工作更难。对中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不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稳定”不应是一个人唯一的选择。人生的可贵之处,在于选择的多样性,一个正常社会应该包容各种各样的人生状态与轨迹。细水长流、一成不变的人生当然不坏,为了梦想而冒险,同样是一种选择。

许多人曾有错觉,认为年轻人无定性,相比有老有小的中年人更容易离职。但之前有调查显示,抛开被动离职等因素,在主动离职的群体中,中年人才是主力军。从全世界范围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中年人会面对更严重的年龄焦虑,这种焦虑并不仅仅来自养家糊口、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物质压力,更来自心理:对长期一成不变的工作产生逆反情绪,曾经的梦想变成人生遗憾,希望找到新的人生价值……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中年人经过工作与生活的积累之后,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往往在这个年纪选择转型。

中年人的转型、对梦想的追求,和年轻人一样需要社会的支持。一个理想社会,不应为中年人放弃稳定工作而惊诧,而是应该为放弃稳定工作的中年人提供足够保障和发展空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杨杨桃桃

    山东人就喜欢考公,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