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刘伯承用兵对比,一个细节反映出,刘粟互相都学不会对方打法

粟裕刘伯承用兵对比,一个细节反映出,刘粟互相都学不会对方打法

00:00
11:17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刘伯承与粟裕都被赞为“常胜将军”,他们领兵作战各有各的打法,但都以屡战屡胜出名。

人人皆知刘邓大军的刘伯承司令是一位军事家,善于战术研究,重视军队建设。而名将粟裕是一位战略指挥家,善于用兵布阵,出奇制胜。

有人感慨,刘伯承与粟裕,两个人都善于打仗,但他们都不学会对方那一套作战方法。不过,这也说明我军将才辈出,人才济济。

那么,两位大将是如何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呢?

大军事家刘伯承

刘伯承青年时上过军校,与朱德、周总理等一起参加过早期革命活动。

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到苏联军校进修,学成回国后一边参加革命活动,一边参与军校创建及教学工作。

期间他教授游击战、地道战、防空袭等作战方法。

也是从早期革命开始,刘伯承一直重视军事建设的两大方面:一个是战术的总结、研究,一个是系统化军队建设。

可以说,他的战术研究为其军队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

刘伯承重视战术研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对《孙子兵法》的研读,从古代军事家的用兵之学中思考如何提升战术水平。

每每有了心得之后,他便与军队干部、军校学生分享。

比如他常常提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作战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敌军情况和我军的情况是取胜的关键。

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根据对《孙子》的研读进一步提炼出了著名的作战五要素:即作战任务、敌军情况、我军情况、时间、地形。

刘伯承强调作战战术最忌马虎、粗糙,而要做到细腻、灵活。

那么何为细腻、灵活呢?首先要明确作战五个要素,他称为作战“五行术”。

刘伯承在指挥作战时也在不断创新性实践他的战术思想。可以说,战术上的不断探索是他屡战屡胜的法宝。

比如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展开抗日。

作战前,他首先向全军将士普及新战争形势下作战形式的转变。

一二九师的主力是工农革命时期的红四军,这支部队在对国民党军的反“围剿”战斗中打的基本都是运动战和阵地战。

而且作战时基本就是服从命令,没有细致具体的作战战术。

彼时部队整编转而抗日,其作战形式也要随着新的战争形势转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紧接着,刘伯承又强调对日作战要讲究作战战术,不可鲁莽、冲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他将作战“五行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将士们听,提醒他们要打灵活仗、打智慧仗,首先做明确“五行术”。

做了一番战前动员和战术普及之后,刘伯承率领一二九师开始投入抗日战斗。

他们先在忻口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而后奇袭日军据点阳明堡机场,紧接着又重创了向太原进犯的日军,打响了对日首战的“开门红”。

可以说,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后续的解放战争,刘伯承部队取得的一次又一次胜利都有他高超的战术安排作战略指导。

他将这些战术总结整理,为战时部队进一步提高战术水平提供借鉴,也为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刘伯承因战场屡战屡胜而名震全国,被称为“常胜将军”,而获得这个美誉的还有另一位开国将军,他就是粟裕。

虽然都被冠以“常胜将军”,但与刘伯承相比,粟裕领兵作战又是另一种打法。

粟裕有卓越指挥才能

粟裕也是青年时代就参加革命,也参加了南昌起义,后跟随朱德到井冈山与毛主席胜利会师。

而后又是抗日战争,又是解放战争,一路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粟裕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

这其中就包括他的指挥能力。

总结起来,粟裕指挥作战有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全局意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粟裕能够将上级下达的整体作战任务与各个局部战斗进行统筹思考,从整体出发分析局部,又能从局部回归整体,进而对战场形势做出准确地预判。

比如全面内战前夕,为了打破国民党将黄河以南的解放军赶到华北地区然后一举围歼的企图,迫使蒋介石回到和谈桌上,中共中央令粟裕率部队从苏中赶赴淮南作战。

粟裕接到命令后,仔细分析苏中、淮南两地的具体情况,得出基本判断:

现在富庶的苏中打出一块“根据地”,再到苏中作战,这样到了淮南如果战事不利可以进退自如,保证部队在淮南打持久战直至胜利。

中央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这样就有了后面淮南战役的全面胜利。

其次是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经过常年战斗,解放军逐渐总结出一些作战经验,比如诱敌深入、先弱后强等。

但粟裕很多时候会采取先强后弱的战术,比如在苏中战役中,粟裕率部队先攻强敌,歼灭国民党军整编一个师的兵力。

当然,粟裕的战术有其作战依据:

国民党方面的强敌部队往往又骄傲自大心态,单方面认为解放军肯定是先拿弱队开刀,因此防范不严谨,防御工事不牢固,给解放军可乘之机。

此外,指挥作战有精确的数学计算做战术支撑。

在粟裕看来,有效的作战方案其实就是建立在各种因素的精确计算基础上的定量分析。

当然,也要结合定性分析,但是定量分析是主要的依据,尤其是大规模作战。

比如在著名的黄桥战役中,粟裕基于定量分析,又结合定性分析,制定了先进攻强敌的作战计划。

粟裕基于对限于地形因素强敌部队行军规模及行军队形长度等的计算,由此推算出强敌到达目标作战地点黄桥时解放军动手的时机。由此,黄桥战役取得大胜。

总之,粟裕的指挥作战,有全局思想高度,有军事科学基础,有奇巧制胜的效果。他同刘伯承打仗是不同的路子。

因此,有人感慨,他们两个人都善于打仗,但都不学会对方那一套方法。

而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多类型的军事人才,解放军一路打胜仗,取得了国家解放事业的最后胜利。

解放军的将领之风

刘伯承与粟裕,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军事才能,但却有着共同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是我党、我军取胜的关键。

首先是为革命奉献牺牲的精神。

我军将领为了革命,放弃了高官厚禄,放弃了优渥生活,甚至准备随时奉献生命。

无论是青年刘伯承参军时脱口的“仗剑救民于水深火热”的誓言,还是彭德怀带着千元积蓄投身革命,还是上千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他们的英勇奉献,才有了革命的胜利,国家的独立。

其次是有勇有谋的智慧担当。

我军将领敢打敢拼的勇敢和胆识,是建立在讲究战略战术的军事智慧之上的。

粟裕在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战役中一反常态果断采取先打强敌的战术,是基于对作战地形、敌军情况、我军情况、作战时机等作战要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而制定的科学战术。

而这种特殊战术的使用确实起到了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效果。

除了智慧担当,我军将领的胆识还体现在他们的责任担当。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将领们敢于向上级提出战略战术上的不同意见,做到了只唯实,不唯上。

这方面粟裕是一个典型,他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耿直进言”,而他的提议有理有据,因此都被中央采纳。

比如解放战争时期他向中央建议打完苏中战役再到淮南打,最终被采纳。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这也说明他的勇气也是责任的体现。

此外,我军将领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两手”都过硬。

我军的绝大多数将领都是把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起来的综合军事人才,他们打仗在行,笔头功夫也了得。这方面刘伯承就是一个典型。

他一边反复研读兵法,提炼出战术指导实践,一边从作战经验中总结战术,不断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战,实战完善理论,这正是刘伯承打胜仗的关键。

总之,我军将领既有军事才能又有革命精神是的我军优势,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关键。

结语

军队将领的素质是军队打胜仗的关键。

革命时期,解放军拥有一大批胆识过人,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将领,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指挥全军百战百胜、所向披靡。

时至今日,解放军已经成为一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部队,军队将领也拥有最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指挥能力,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革命年代的英勇胆识和革命精神却丝毫未变。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时代风貌!

作者:本草纲目

编辑:夜雨声烦

参考文献:

1.夏明星.刘伯承与《孙子兵法》[J].文史春秋,2021:42-46.

2.金立昕.军事家刘伯承[J].百年潮,2022:17-30.

3.华小勇.粟裕军事指挥艺术探析[J].军事史林,2022:57-65.

4.付双龙.我军将领的制胜之道[J].炎黄春秋,2021:29-32.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