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孔子以继承为创造的文化态度 | 孔子的性情与志趣篇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15. 孔子以继承为创造的文化态度 | 孔子的性情与志趣篇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0:00
08:39

一、选篇及译文



二、逐字文稿

接下来讲的部分是孔子如何自我理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个部分非常重要,这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尤其是“述而不作”述和作,充分体现出了孔子对待文化和精神传统的一个态度。信而好古,这个信而好古,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有诚信而好古代的文化和知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连过来读,就是信古而好古。因为如果这个信字单理解为一个诚信,其实应该不是太正确,因为你在上下文看这个部分跟讲道德没关系,讲的就是一个对待传统精神、传统知识的一种态度,而且里面最重要的是讲出了述跟作这样两种这个态度,然后“窃比于我老彭”,这个老彭到底是谁?这个历代注家也都是猜,有人说老彭就是老聃、有人说老彭就是老聃和彭祖,然后或者有人说这个老彭是上古之贤者,但是这个上古贤者到底是谁,历史上好像也没有明确记载。

而且通过孔子说窃比于我老彭”,那既然说“我老彭”就是一个非常亲近的一个表达,看起来两者之间关系好像不是一个特疏远的关系,所以这样一来就是这个老彭到底是谁不知道,这种猜测其实不是重点,有一种读《论语》的态度,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落实,这其实反而我认为是误区。

有些理解《论语》的一种态度就是一方面要对古代世界的礼仪的所有的细节都要搞得特别清楚,这个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的角度上讲,这个当然重要,但是毕竟隔了 2500 年的岁月,我们对那个时代了解得非常之少。这个用《论语》里的话讲叫文献不足争也,所以文献不足争也。当然文就是文,献就是献,就是无论这个文字的记载,还是这个贤者的技术,它的传承下来的知识,我们都没有。

有一种讲法是认为这个还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先生不点名了,他在夸奖另外一位先生的这个《论语》的著作的时候,就讲说你古代的那些事件、知识,如果你不一一落实,那你不一一落实那你这个《论语》当然你就读不懂。但是你如果一一落实,你落不实的地方怎么办?比如这个老彭到底是谁?我不认为任何一家讲的是有根据的,有什么根据,对吧?那么孔子为什么说我老彭?喜欢道家的人就说这肯定是老聃,这肯定跟老聃有关系,因为孔子曾经向老子问过礼,对吧?这个历史事实好像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那为什么不写老聃?为什么写的是老彭?这个字是不是传写错误等等,这些都不得其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个重点不在这儿了。

所以我是觉得读《论语》,我们一定要说我对孔子那个时代的所有的知识,那个世界,我能原原本本的还原之后,才能理解孔子说的这个话的上下文。那这个我觉得这就执迷了,这种执迷呢,其实对于把《论语》理解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普遍性的经典,这是有障碍的。所谓的普遍性,经典的普遍性就意味着经典在一切时代都是经典,经典对于一切时代来说,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所以老彭这个地方,我就借这个来讲一个普遍的,特别是读《论语》《孟子》这样的书的这样的经典的一个方法论的一个原则。

那“信而好古”,刚才我也讲了,就是信古而好古。这个部分对古代的知识、古代的传统是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所以孔子说话常常是引用过往的成语、习语、老百姓口头传的那些普遍的人生经验,所以孔子常常说的话是“吾闻之也”,有的时候说是“丘闻之”,这个各种各样的都是把这些好的,他认为正确的这些道理、这些格言、这些俗语和习语,他其实都继承下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态度,整个在文化的传承跟发展当中的态度,就是一个述而不作的态度。

既然提到述而不作,为什么要强调自己不是作?因为作就是创造和发明。那么创造和发明对应的是圣,大家一定要注意,述对应的是贤,作对应的是圣,所以孔子从不自居于圣。这个整个《论语》我们看到孔子从不自居圣人。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对吧?所以没有讲这个圣,所以孔子不敢担,或者说没觉得自己在创造和发明。所以说自己只继承,述是指原原本本地继承,我只原原本本地继承,而没有做自己的创造和发明,这个是孔子的态度。但是我们后世的学者,特别是儒家学者,包括近代,我们还是认为孔子不是述而不作,孔子是以述为作,是在继承当中来发明和创造它甚至就是直接以继承为创造。

正因为这样一种以继承为创造的根本的态度,使得孔子能够成为此前,能够成为在他之前的中国文明的数千年积累和积淀的总结者。也正因为他的总结、提炼和生成,所以孔子能够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展开奠定基础。

我很多年都在讲孔子是春秋末年以后中国文明的塑造者和奠基者,此后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每一步发展,孔子其实都在那个核心处。所以即使到这个近代新文化运动,那你以批判孔子来达到文明或文化的自我更新,但你批判的还得是以孔子为核心。而且你在批判的过程当中,其实大家一定要注意批判者跟批判的对象之间,批判的对象的那个基本结构其实往往也复制在了这个批判者的这个精神结构当中。所以这个实际上你是摆脱不了的,每一步孔子都在那个文明展开的那个核心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们把孔子理解为我们这个文明的奠基者,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四、延展阅读:

孔子问礼:相传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兰有秀兮菊有芳sm

    纠错:“逐字文稿”第三段倒数第二行:“还是这个贤者的技术”,“技术“应该是错别字吧,应该是“记述”才对吧?

  • 开开心心如我

    大师水平,赞一个

  • 小蛮姑娘2016

    孔子:我不创造礼仪,我只是礼仪的传承人

  • 命运三重奏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