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极端天气增多增强,重特大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发已成为国内外应急医学行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10月9日上午,由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博览会”在无锡开幕。本次论坛大咖云集,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在两天时间里共同交流应急医学发展;论坛配套举办博览会,加强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
大咖云集,共话应急医学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陈卫、蒋建新三位院士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林加蕾做主题发言,5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救援组织管理、应急医学救治、应急医学救援、应急救援人员职业健康、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新进展5个主题开展40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就推动应急医学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碰火花、建真言、出实招。
在主题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给出一组数据:中国每年各种烧伤、烫伤人数约2600万;中国每年因创伤就医的人数约6200万;中国每年各种难愈合创面大约3000万以上。
“创伤种类多,基数相对小,但影响大,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代表的重大灾难和严重群体创伤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惨烈性、对公众巨大的冲击性以及不可预测性,死亡率高,需要立即救援,重点在于预防、早期救治与管理。”付小兵指出,我国重大灾难和群体创伤救治任务艰巨,虽然有120、999等服务体系,但在应对大批量的伤员救援时仍然有缺陷;所具有的技术体系不能支撑大批量伤员早期救援;行政体系管理程序与层级复杂,不利于跨地区早期快速救援;由于体系不健全以及信息发布不及时,导致早期救援资源浪费;部分区域制度与管理体系完全不同,导致难以一体化救援。
付小兵强调,批量伤害早期救治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技术+指挥+知识与技术普及”。在中国重要的战略区域建立一体化救援体系,实现一体化的指挥体系、网络化的基地体系、多样化的技术体系、系列化的装备体系、创新型的研发体系和全民化的培训体系,利用中国特色的制度管理资源优势,形成快速优质高效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死亡、财产损失。对人员救援而言,要实现“冲得上、救得下、零死亡或少死亡”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新也强调,要重点建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包括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南中国海、台海地区等重要军事战略区域;云南、内蒙古、宁夏等重点民族聚集区域。并提出,应加速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决策指挥高效运行。还应建立满足多样化救援需求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满足不同灾难救援任务和不同伤类救治的需要;聚力发展智能化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构建智能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立智能化应急救援数据中心,为应急救援指挥化建设提供支撑等。
“应急医学救援无危不至,让灾难不再成为灾难。”蒋建新院士表示,未来我国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将能有效应对国内乃至国际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三只力量”。
创新应急医学装备云集博览会
此次博览会着重突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引领作用,设置应急医学救援相关装备技术展区,中国融通、中船海神、中国通用技术、华润医疗和法国普利沃等多家国内外医学救援相关知名企业、机构参展,涵盖应急医学救援、救治、转运、通讯、训练、智能服务、职业健康等各领域先进装备技术,如智能化多功能“移动医院”;集呼吸机、监护仪、输液、B超机、除颤仪5种功能为一体的便携式急救一体机等。
“我国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已经从之前的小、散、弱,发展为具有品牌化、系统化和功能化的特点,但离应急救援现场对应急救援装备提出的高要求还有差距,需要继续向智能化、模块化、多功能、高机动的需求发展。”中船海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余红表示,中国的高端医疗装备长期依赖进口,想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救人命的产品切实掌握在自己手上,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就要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抓手,攻克技术难点,做到完全自主可控,研制出民用化、普惠化和低成本的一批应急医学救援设备。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将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健康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宝石花医疗健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现场签署合作协议,深入探讨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服务之路,共同推动我国应急医学能力现代化建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