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篇及译文
二、逐字文稿
下面我们讲《雍也》篇的“子见南子”章,这一章当然非常著名了,因为“子见南子”也是孔子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儿。这件事不得不说是孔子人生遭际里面一件需要去解说的一件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见南子”这一章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先到了卫国,然后离开卫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卫国,大概这个时间见南子。
【子见南子】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卫国是卫灵公主政,那么南子因为是著名的品德败坏之人,这个品德败坏的非常具体,就是一个淫乱之人,这个南子淫乱的事情《左传》当中有,包括卫国后来的动乱,其实都是跟南子有关系的,包括这个卫灵公跟他的世子蒯聩之间的这个矛盾,然后蒯聩后来出奔到晋国,以及蒯聩的儿子如何继承这个卫国的国君的位置,以及后来引申的一系列动乱,以及包括子路被杀,所有这些事情其实都跟南子有关。
这个孔子在卫国,南子作为卫国国君夫人,就派使者跟孔子讲,这是《孔子世家》里明确地讲。说这个四方的君子愿意跟我们国家国君结交的人,我们的国君夫人都愿意见一见。那么这个时候就涉及一个大问题,就是孔子见还是不见。孔子辞谢,辞谢不掉,不得已而去见了南子,这个确实是这个历史如此。当然见南子背后的理由,为什么不得已,《史记》当中也没有明确地讲,就是孔子本来不想见,但是为什么不得已见,这里面除了当时的形式以外,应该也跟当时的这个礼制有关。
虽然南子派使者来要求孔子去见他,这件事儿可能在某个方面是违背礼法的,但是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孔子在卫国作为客人,国君夫人要接见他,就这个事情本身,从礼仪的角度上讲,好像也不宜严辞拒绝,所以其实见与不见好像都有麻烦。
这里面难解的地方就是为什么“子路不悦”,这个是要注意的,所以当然子见南子后来不得已去见了,子路不悦是发生在见南子之前还是见南子之后,《论语》里是没交代的,但在《孔子世家》里是有明确交代的,是这个子见南子之后子路不悦。子路不悦的原因其实《孔子世家》也没有讲,我们可以用道理来推想和还原。
我们先说一下子见南子的这个过程,就是实际上是怎么见的。因为关于这件事很麻烦,包括近代有些文人居然就这个事还写了戏剧,我们都知道林语堂专门写了这个相关的戏剧,其实我这个是觉得挺不像话的。因为子见南子这件事,《史记》里面的记载实际上非常清楚,没有什么可以戏剧化的地方。南子见孔子,去拜见南子,南子是隔着絺帷见的,孔子絺帷那个絺显然就是那个用粗葛做的帷幔,隔着见的孔子。然后《史记·孔子世家》里明确的讲说孔子再拜,因为隔着那个絺帷,然后南子在帷中,那个絺帷之中,帷幕之中还礼,那个还礼那段写的极好,极传神,说“环佩玉声璆然”。那个“环佩玉声璆然”是讲南子还礼的时候,因为显然是穿着盛装,带了非常多的装饰,带了非常多的配饰,所以那个玉声相撞的声音璆然。
那你想想,南子穿着盛装,隔着絺帷见孔子,孔子在外拜,然后这个南子在里面还礼。所以孔子说,我本来不想见,见了之后觉得这不也挺有礼貌的吗?那这是这个背景,没有什么可发挥的。
至于说子见南子里面居然有人发挥出男女的想象,如果有这样的想象的听众们,请反省自己的品味,请反省自己的趣味。。因为历史上即使指责孔子,即使说孔子这事儿做得不那么完善,也最多最多是指,孔子想要在卫国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为南子在当时的卫国非常有权力,所以不论如何得到南子的一定的支持。即使是这样去讲,恐怕仍然是贬低了孔子,因为不至于。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我猜孔子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得不到实现了,其实他实现人生政治理想的应该最后的机会就是鲁国,就是在鲁国做大司寇,然后孔子找特别小的一个借口离开鲁国。孔子去鲁,迟迟而行,三天才出鲁国国境。一直在等,等着鲁国的国君和鲁国的权臣会晤,但是没有,没有就浩然而去,就大概这个样子。
所以《论语》里面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命”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具体再说,孔子应该不是这样。
【子路画像】
但是子路不悦,子路误会了。子路是什么人?子路是几点?第一,子路是孔子弟子当中最著名的弟子之一。第二,子路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弟子,虽然孔子非常欣赏他,但是孔子是轻易不夸奖他,因为子路这个人,孔子一夸奖他,就会被这个夸奖所动,反正就会骄傲自满。就是子路其实是有大美德的,但子路不是全德,子路是以义节成德的。
子路最重要的是信和勇,这是以信和勇知名的。这个在《左传》当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就小国之君都不相信另外一个国君的这个话,不相信另外一个国君的盟约,相信这个子路的一句话,(说)你们邦国子路只要出来说一句话,我就信。所以他的信和勇到这种程度。那么既然是这样的人,你就知道子路就有一个特点,这种人用我们的话讲叫轴,我说轴不是贬义词,那个轴就是说一旦认定了就很难转弯,就他身段不灵活,不是那种身段灵活的人。
其实子路身上是有,我觉得是有刚毅木讷的,“刚毅木,讷近仁”,木讷倒他未必,因为他好像口才不错,但是刚毅是绝对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子路不悦就是子路想不通。子路想不通,孔子当然不希望他因此对自己有误会,因为他太了解子路,这是一个想不通就想不通的人,为了这么个事儿,自己跟自己最亲密的,又最欣赏的弟子发生误会,我猜——这都是我自己体会品读出来。我想孔子肯定不希望这样的误会发生,没必要。
所以“夫子始之曰”,孔子发誓。后世有学者包括集注讲这个孔子这不是发誓,因为好像孔子对弟子发誓,因为弟子不悦而发誓,好像有点贬低孔子。这个恰恰我认为不贬低,这恰恰是孔子特别透彻,特别通达的地方。这么优秀和杰出的人,他又是一个想不通就想不通的人,你干嘛让他对自己有误会呢?所以“夫子始之曰,与所否者”,这个否就是负面的意思。我若有什么不正当的想法,“天厌之,天厌之”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
就是这一段,其实这里面都能看到人情势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消除误会,不要再以讹传讹了,不要再就着“子见南子”这个事情再乱作发挥了。有的人这个趣味就是这样,读个《孔子世家》,见到“野合而生”四个字,有的人就很兴奋,也不知兴奋个啥,懒得解释。
子路被孔子看穿了,是一个想不通就是想不通的人哈哈哈哈,和现代人还挺像!
有被老师可爱到,“反省一下自己的品位”哈哈哈哈哈哈~
“也不知兴奋个啥”哈哈哈哈哈
你说兴奋个啥,明知故问
轴,不就是刚毅木讷近乎
领悟到生命的局限性,社会的局限性,人的能力边界与无奈,便是命。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步入圣长期的理性思考达到的那种级别的领悟
孔子是君子,无偏执,能容人,能容事。子路有偏执,需要被庄子治治,可惜庄子没出生。孔子只好哄哄子路,把他当孩子看。🤤好暖呀!
越听越觉得杨立华老师太可爱了哈哈!也不知道“兴奋个啥”,“该检讨一下自己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