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萝卜刀的“啪嗒”声中,家长们的失控感被推至极致

封面评论 | 萝卜刀的“啪嗒”声中,家长们的失控感被推至极致

00:00
02:53

□蒋璟璟

最近,小学生们的新宠,从《孤勇者》换成了萝卜刀。在小孩子的世界里,萝卜刀似乎没什么边界。他们手握萝卜刀互相刺来刺去,在反复出鞘的啪嗒声中,获得了某种神奇的乐趣。在短视频的推动下,义乌的厂家看到商机,全国的小卖部紧跟流行,而家长和老师则头痛不已。就连幼儿园的一些孩子,也在玩耍中被萝卜刀吸引。这是一款塑料仿刀玩具,外形有几分神似胡萝卜。

相较于老派乃至大叔气的盘手串,萝卜刀的流行,似乎更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征和行为偏好。如果说,《孤勇者》、手串、木鱼,是一种模糊年龄段的跨代客串,是孩童对成人世界的想象与戏仿,那么萝卜刀至少就其外形来看,总算是典型的“儿童玩具”。但,这种直觉印象,很可能是误判。相较于传统的、过家家式的“水果刀”“菜刀”等,新近火爆的萝卜刀,有着迥然不同的产品调性与场景氛围。其看似低幼,实则不然。

由刀具所衍生的各类儿童玩具早已有之,并且各型各款。诸如,小女孩玩过家家游戏常用的“厨房刀”,男孩子化身英雄、侠客等则惯常要使一把“宝剑”“大刀”。总而言之,此类场合下的玩具道具,是作为扮演角色的道具而存在的,是与“人物设定”和“游戏推进”密切捆绑的。然而,最近流行的萝卜刀,则超越了这种解释模型——“啪嗒”清脆响声中,不断快速出刀收刀;孩子们相互刺来刺去。这种玩法,可谓简单到极致,其中看不到任何角色扮演、情节设定的影子。

同是玩具刀,以往是“人用刀”,萝卜刀则是“刀驭人”。很多小学生们,下意识乃至是无意识地玩着萝卜刀,这个过程中,“萝卜刀”或者说其背后的力量,明显是牵引和主导的一方。各种社交平台上,“不想跟没有萝卜刀的人玩了”成为高频文案。而在一些地方小学生的社交圈里,“萝卜刀”更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标配。从中,不少人看到了传播暴力倾向的风险,但更迫切的担忧,或许还是社交媒介对于儿童圈子那种强大的支配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个性消弭、个体趋同的隐患。

萝卜刀的疯狂流行,让家长油然而生某种失控之感。孩子们的兴趣与行为,正被社交媒介基于“内容—商品”的无形提线所深度操弄,从火漆印章、咕卡、纳米胶、手账、安静书、盘手串、木鱼直至萝卜刀构成了一个封闭而近乎无限的演进链条,而家长则被这个链条远远甩在了外面。萝卜刀“啪嗒啪嗒”的响声回荡中,也许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关切、无处释放的焦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