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二战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欧洲战场上被虎式狂虐且有着“朗森打火机”外号的“谢尔曼”坦克,到了太平洋战场突然就变得无敌起来,正所谓山中无“老虎”,“馒头”称大王,这款30余吨的中坦竟一度将日军打得哭爹喊娘。
而日本由于长期不重视反坦克作战,武器库中的反坦克武器可谓寥寥无几,导致战争后期不得已紧急搞出一些五花八门的“自杀式”反坦克武器。今天军武菌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其中的一种,就是被誉为“反坦克竹竿”的刺雷了。这种武器颇具“神风”风格,一根长长的竹竿尽头有一个三角圆锥形战斗部,底部有三根长刺。至于为什么设计成这个形状,还要从破甲的原理说起。
早期,反坦克作战主要是依靠高速弹丸实现穿甲,但随着坦克装甲越来越厚,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枪和小口径反坦克炮越来越力不从心。此时,瑞士人莫哈普在1930年代研究出锥形空心装药形成金属射流的破甲技术。从此,反坦克武器再也不必依赖初速来穿甲了,也给在反坦克武器方面近乎一片空白的日本带来了福音。
被苏军在诺门坎教训了一通的日本陆军,根据锥形空心装药破甲原理开发了三式反坦克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外形就像是一枚迫击炮弹,后部有一圈绳子方便士兵甩投,但由于重量原因,士兵很难投远,因此并没有大批量装备。
随着美军步步紧逼,急病乱投医的日军又想起了三式反坦克手榴弹,既然投不远,那就不投了!在尾部安装一个长竹竿,拿去捅美国人的坦克好了!这种方案经过改进,一代陆上特攻兵器“刺雷”就诞生了。
刺雷长约2.21米,战斗部在三式反坦克手榴弹基础上缩短了长度,增加了装药,头部装有三根尖刺,锥形罩直径90毫米、其设计破甲深度为150毫米。
作战时,日军敢死队一般藏于暗处,等盟军坦克经过时,立刻拔下保险销,像拼刺刀一样冲向坦克,用尖刺抵住坦克装甲防止打滑。
同时由于保险销解脱竹竿会继续前进,带着击针击打雷管,引爆炸药炸毁坦克。当然,这么近的距离,敢死队员自然也会“如愿以偿”。
不过,这种武器问世时已经是1945年了,少部分运到南洋战场,大部分留在日本本土,最终因日本的投降而被销毁。
有趣的是,美军坦克倒是没尝到刺雷的滋味,法国坦克却倒霉了,越南游击队把当年日军遗留下来的刺雷用在了抗法战争中,多次使用这种刺雷给法军坦克造成损失。
第二种就是日本的70毫米火箭筒,这种火箭筒的来历比较曲折,1942年11月,美军将刚刚研制的巴祖卡火箭筒提供给英军用于北非战场,给德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德军基于巴祖卡研制出了RPzB 43型反坦克火箭筒,这种火箭筒和其改进型RPzB 54性能优良、威力巨大,破甲能力达200毫米,东打T-34,西击“谢尔曼”,深受德军士兵的欢迎。
而此时,日本正在为如何对付美军坦克而头疼,得知德军拥有了“坦克杀手”后,就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德国进行技术支援。1943年,往返于德国与日本之间的“柳输送”(潜艇运输)给日本带来了宝贵的先进武器资料,其中就包括RPzB 43火箭筒及其图纸,日本人如获至宝,马上开始仿制。
能够生产火炮的日本,生产发射筒这个铁筒子自然容易,但在弹药上却遇到了问题。美国化工技术打造的双基发射药非常优秀,燃烧快且稳定,能够在火箭弹出筒前燃烧完,不至于烫伤射手,而德国要差一些,不得不加装防盾来避免高温燃气烧伤射手。
日本人就更要命了,孱弱的化工水平生产出的推进药柱推力不足,使用原来的尾翼稳定器弹形命中率又极低。此时陆军高层质问了:“海军冒险搞来的技术资料,陆军却仿制不出来?”
第一陆军研究所不得不放弃仿制火箭弹,而采用另一种方案,即加大药柱尺寸,把弹体由流线形改为圆柱形,尾部设计一圈喷气孔,使火箭弹自旋稳定,总算是解决了火箭弹的问题。但这种自旋稳定方式会导致射流发散,严重降低飞行速度和破甲深度。
定型的火箭筒被命名为“试制四式七厘喷进炮”,为适合日本人瘦小的身形,口径由88毫米缩小到了70毫米,破甲能力也由“坦克杀手”的200毫米降低到了80毫米,直到战争结束,总计生产了3545具火箭筒和54000发火箭弹,但同样因为日本投降而没能派上用场。
后面的故事就更加传奇了,这种反坦克火箭筒的技术资料在东北解放时被我军获得,仿制成了国产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部分仿自“超级巴祖卡”)。这款武器的出现,让朝鲜的群山变成了美国坦克的“伤心之地”。
其中在古直木里防御战中,志愿军使用51式火箭筒发射9发火箭弹,就取得了击毁敌坦克6辆的战绩。
除了刺雷和反坦克火箭筒外,日本其它反坦克武器便乏善可陈了,如“99式吸附地雷”。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铁王八,圆柱形雷体四周有四个磁铁,可以吸附在坦克装甲上,也可将几枚吸附在一起使用。
“99式吸附地雷”并没有采用锥形空心装药设计,炸药也偏少,只有680克,破甲能力只有19毫米左右(打个鸟),它需要埋设在坦克通路上或者靠人力扔到坦克上。
该雷采用击针发火延期引信,延期时间约为8-10秒,这个时间按说足够投掷手逃命,但由于其孱弱的破甲能力,日军往往派遣敢死队员携带地雷钻入美国坦克底盘下来引爆击穿薄弱的底部装甲,当然,敢死队员也是要去见天照大神的。
而日本反坦克无坐力炮的研制则更是困难重重,试制81毫米无坐力炮射程只有30米,试制105毫米无坐力炮人又扛不动,均未列装。
只有五式45毫米无后坐力炮性能尚可,但在其定型时日本已距离投降不远,也就湮没在了二战历史当中。
这些和“自杀”无异的反坦克武器,虽战果寥寥,但却让世界再一次见识到了旧日本军队的丧心病狂。
事实证明,当时资源枯竭、技术实力又远不如老牌西方强国的日本法西斯,已经是穷途末路。这些貌似勇敢的“玉碎”战术和“特攻”兵器,也只是困兽犹斗罢了,终究无法改变其走向灭亡的命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